清世集 作家文学空间

读书小记一

2018-11-16  本文已影响11人  流一盏灯

  今晚,就着微黄的灯光,四周无打扰之声,我终于能安安静静挑了这晦涩的一本书来啃了—《维特根斯坦传》。

  这是一本有关哲学家的传记,纷繁复杂的人名,庞大恢宏的年代背景,艰深难懂的科学术语,让我的阅读速度一再放慢,好不容易看完快一章节,头脑残存最深的却是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感悟。

  八岁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就提出这样质疑“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他考虑的不诚实并非我们认为的琐碎的那种—比如偷了东西却否认—而是更微妙的一种,例如对人说某些话,因为那话是受期许的,并非因为那是真话。

来自网络

  小小年纪的他就有如此想法,不得不说是家庭教育氛围在其中起重要影响的一个结果。他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支配,忽视并扼杀了孩子自由的天性,甚至带有强迫性质。小维特根斯记得有次他哥哥保尔生病了,父母过来问他是想再躺会还是起来。哥哥回答是再躺会。而他却说,换作他会说想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是父母喜欢听的话。我惊叹如此年纪的他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敏感与情商。这样的敏感,或许也是他日后成为哲学家的良好基因吧。

  当我们看到一个表面乖巧听话的孩子时,总会夸赞“瞧,这孩子多乖。”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稍微木呐,不爱表现时,会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没大出息。”我们总会用这些表象武断地下定义,很少有耐心细心进一步观察,并与孩子深层沟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或许,这些看到的都只是他们特意伪装的也未必。我们经常会感慨:邻居家那某某孩子,以前怎么看不出他聪明,人家现在可是大老板,有出息了!

  世人皆多浮躁,教育孩子本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大工程,哪个环节出差错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期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天使一样,但愿天使不会过早消失。

    让我们静待花开,是种子总会发芽的。

                                          2018.11.16晚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