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河夜航说起
从海河夜航说起
天津以其保存良好的各国建筑闻名遐迩,乘坐游船在晚间在海河上或逆流或顺流,一路上听着导游介绍河边每一座小洋楼的由来,看着周围建筑上摇曳的灯光秀,一直以来都是到天津游客的必选项目。但海河夜航得以存在的核心资源建筑和灯光却限制了夜游的发展。
河边的小洋楼一直存在,之所以游客愿意付出不菲的船资是因为晚上看着不同灯光下的小洋楼更有一番别样的风情,这种体验才是游客乐于买单的关键所在。但每个建筑有不同的业主或者管理方,每个建筑的灯光也有相应的管理,单靠一个游船经营公司甚至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一旦协调不好,灯光没有了,海河夜航也就没有了。协调的过程中因为涉及部门不同,部门工作目标和责任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目标约束下,每个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偏好自然不同,但每个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的行动都是合法合规的,旅游领域的道理不见得被别的部门认同,自然想得到配合也就难上加难。
这种困难不仅仅体现在海河夜航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旅游领域一直以来都在消费端做文章,面对的这种困难可以说是旅游领域对于供给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真实写照。于是,在旅游法里提供了中央层面的国务院旅游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也多建立了综合协调制度。此次机构改革,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可谓是打通了旅游领域在文化资源供给端的管理通道,尤其是博物馆、文保单位。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毕竟文保单位、博物馆都是相对封闭的圈子,旅游利用也并不是职能里的主业。
迈出去一步就是进步,但文化资源多为存量,文博单位本就在那里,已经完成了建设,要附加的只是开放。旅游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增量,比如新的主题公园、新的景区、新的度假产品,而增量的建设更多涉及到土地、资本、技术等基础要素,它们涉及的管理职能部门依然分散在各个领域,这块供给端的改革协调是广度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要深耕,要和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品质,但也要大面积撒网,与其他产业、其他部门、其他工作积极对接融合,优化旅游业的要素供给体系。这个方向不能丢,工作不能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