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精明的李合肥
功过留传千秋,胸怀宽广才容人
第十七节
同治十三年(1874),淮军马队统领丁汝昌被总兵刘铭传以违抗朝廷“裁军节饷”令追杀,丁汝昌纵马奔逃回安徽老家。数年之后,在老乡李鸿章的大力保荐下,这位马队统领竟然一跃而成北洋水师海军提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著名的甲午海战中,丁汝昌以身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举国一片哗然。
不少人攻击李鸿章“任人唯亲”,甚至连朝廷都不允许丁汝昌的遗体下葬。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丁汝昌子孙被迫流落他乡。悲情英雄的背后,是扶植他的李鸿章用人的是是非非。
原来,出身贫穷的丁汝昌,为了维持生计,早年参加太平军,后随程学启投降曾国藩兄弟的湘军,再随李鸿章赴沪。逐渐以骁勇善战建立军功的丁汝昌,又被李鸿章手下另外一名将领刘铭传要去建立马队。捻军剿灭之后,刘铭传受命拟裁丁部,丁汝昌据理抗争未果,提前得到凶讯之后才得以脱身。
罢职归田的丁汝昌,不肯碌碌无为终其一生,前往天津投靠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老乡李鸿章。李鸿章早知丁汝昌之名,喜其“才略武勇”,今日再见,发现其忠厚少言,便生提携之心。便排除碍难,将丁汝昌留在天津,以作创建海军之用。
丁汝昌先后去往英国、德国学习海军,最终成为李鸿章统领北洋海军的核心人物。以丁汝昌的果敢、智慧、坚韧,再加李鸿章的信任和提携,北洋海军在丁汝昌的建设下,虽然军纪不够严厉,但对李鸿章言听计从,成为名副其实的“李家军”。
李鸿章之所以重用丁汝昌,确实有丁汝昌“不善言辞”,易于控制的原因,但是在晚清帝后暗争、清流派和顽固派明斗,特别是与自己一直对立的翁同龢掌握了财政大权,对北洋水师拨款苛刻至极的环境下,李鸿章不能不对视如“命根子”的北洋水师的统领人选更加进谨慎。
“人无癖,不可交。”李鸿章深知丁汝昌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态,并且丁汝昌的敦厚和久历战阵,就是听话和作战经验的保证。李鸿章任用丁汝昌,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他的学习能力。少时家贫的丁汝昌,只上过几年学,加入太平军得到程学启的赏识,在军事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来随程学启再加入淮军,又得到刘铭传的赏识,由步兵到骑兵(马队),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最终竟然同时得到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厚爱。丁汝昌的进步,是寒家子弟紧紧抓住机会,不惧压力、努力学习的结果。
将丁汝昌收至麾下,是李鸿章在下属处于危难之时给予的恩惠。正如鬼谷子所说:“因敌制胜,应形于无穷”。以利害变化使对方认为你是为他着想,且你的想法能带给他带来利益,他就会死心塌地追随你。李鸿章驱使下属为他卖命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始终对下属的“信任”。
曾、左、李懂得战争决胜的关键,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他们手下“将领”的作用尤其重大。对他们的培养、激励、信任,就是让领导力成倍数裂变的重要渠道,而维持这种渠道的支撑,就必须要迫使自己的胸怀足够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