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怎么做
(一)捡突出问题的重点话说。
在工作中,领导向我了解某一事情的经过,在与他对话、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忍不住想着把所知道的,重点的与不重点的信息,一口气噼里啪啦地说出来。
这里的小心机是“我平常工作很认真;
我很尽力在办理这项工作,但是工作开展不顺利责任不在我;
你看,我工作很辛苦吧”。
在全盘托出时心里盘算着,领导总算看到我在认真、努力工作了,暗自窃喜。
但是,每当我一口气地说完话时,领导总会来一句那些不重要,你把后面的重点再说一次。
当我复述时总觉得自己在打脸。
为什么不能专业地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扯那些给人穿小鞋以彰显自己努力的话;
多说的那些话意义何在。
在能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的事情,我用了十句话。不禁让我思考:
✔多说的话,不是对方需要的;
✔描述的事情由简单复杂化;
✔情绪容易失落、激动;
✔没考虑过双方的关心点是否一致;
✔在全盘托出以期得到表扬性的回应时,未考虑到对方当下所处的场合、及他所能代表的立场发言的力度;
反思:
✔对话重点内容是什么?针对对话重点恰当的回答;
✔工作中,自我良好表现的最终奖励,是否需要外界干预,还是由内在的自我平衡满足。我想外界的夸奖不如内在的自我鼓励、自我满足更有分量。
✔观点的表达,引导自己内心平静,不急切,不情绪化。并且引导对方耐心下来,听自己条理清晰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常犯的毛病是,担心对方着急挂电话结束对话,才导致着自己想一口气说完。)
(二)我等你把话说完,也请你听我把话说完。
是每件事情都很急迫,需要马上去处理还是人心浮躁了?或者对话的对象不值得我们多逗留片刻!是什么时候开始,互动变得这样草草收场。不管是面对面还是电子设备的沟通,对方传递给我的是“急躁、不耐烦、我很忙、你必须这么做”的信息。
就在昨天,为着一份合同中一个名词的解释,拨电话给对方。对方接起电话就是一番机关枪式的扫射,声音越来越高调,表达完了后带着几分你们就得按我的说法去更改,完全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而我却抢着空,赶紧附上自己的说法,造成双方陷入抢话的混战,最终双方都以不客气的方式结束了对话。
另一件不愉快的体验,平常与人面对面沟通时,对方总是一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姿态。原因之一,对方认为我给他带来了麻烦;另一个原因是对方觉得没必要耗时间听我说话。前一种聊天只能你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我就得强硬地拿领导来说事;后一种是既然你不想听我描述甚至汇报,那我就不多言。久而久之,互动变得刻薄,唯利是图、推卸责任。
为什么会是这种互动方式,话语权是建立在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却被周围的个别人抹杀了。
碰到这种情况,容易让人火气上来,只能安抚着自己的内心,练习说话的技巧,让自己的情绪不被对方影响,并且有条不紊地细述自己的观点,不要过多担心对方是否愿意耐心听我说话。
(三)不发牢骚、不抱怨
紧着眉头,迷茫着双眼,哭丧的面容,实在难看,说出来的话更不中听了,很害怕碰上这种人。什么样的人让人这么不待见呢!
“都是他的错,我都跟他说了……,他又不相信,XXX(脏话)”
“XXX(脏话),跟他说了好几次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写,还要让我写,写了对方又不会看,又没有模板鬼知道怎么写”同样抱怨的话连着好几天说了好多次。
抱怨、牢骚的内容就不多列举了。只是常常会受到这种没营养的语言暴力伤害,觉得有必要写下来以告戒自己不走入抱怨、发牢骚的队伍中。
一味的抱怨、发牢骚容易让人陷入自己是弱者,委屈的人的自我标识,也是推卸责任、划清界限的开端,并且是制造负面情绪的垃圾人。
抱怨、发牢骚同时也是让自己思考能力止步的绊脚石,会把小的事情扩大化,甚至无中生有,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我想,闭嘴、反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闭嘴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当与否,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关键,形成自我救助的习惯,记录当下的问题,在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时,可以随时调取过往的经验。
经过自己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后,仍旧找不到问题的出口,在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不至于在他人提出观点时自己会听不懂或者理解费力的情况发生。
不发牢骚、不抱怨,用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带给自己的是正面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