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

培养孩子的依恋,最需要“妈妈的味道”|《原生家庭》之三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347人  八段锦

这是我的免费音频课《八段锦讲苏东坡:积极心理活字典》中《原生家庭》的第三集。

大多数女人都想做个好妈妈,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越努力想做个好妈妈,就越有可能会焦虑。

01  小心完美妈妈陷阱

因为“妈妈”的行业标准,已经越来越高不可攀:

你的厨艺要好(否则就等着看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羞愧去吧);

家里要整洁(因为爆文说了,屋子的状态就代表你的内心);

孩子的教育更重要(这不用解释了……);

情商还要高,擅于管理情绪和处理关系;

事业也得有,经济都不独立的女人还谈什么精神独立……

不过即便按照如此苛刻的标准,有个妈妈也能打到90分以上:《绝望主妇》中的Bree,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完美存在。

《绝望主妇》bree

她的家中总是一尘不染,日常的每道菜都是大厨水平;

她的身材无可挑剔,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

她从来不会情绪失控,永远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可惜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家庭状况却是一团糟。

丈夫沉迷于买春;女儿叛逆、未婚先孕,和bree一见面就吵架;儿子宁可落魄街头,靠出卖身体为生也不肯回家。

怎么会这样呢?

在高木直子的漫画书里,有一个和bree完全不同的妈妈。这个妈妈有点呆呆的,总是丢三落四;饭做得不好吃,生起气来还蛮凶;

因为家里不富裕,她找了个卖化妆品的工作,但在公司里业绩总是最差,绩效考核只有30分,所以书名就叫《30分老妈》。

不过作者用“30分老妈”称呼她,却不是为了说明她很差劲。

高木直子说,“拿一般的“贤妻良母”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妈妈确实有差距;但是我和姐姐,还有后来出生的弟弟,都健康、正直地长大成人,单凭这一点,她就是“满分老妈”了。”

《30分老妈》

90分妈妈精心培育的孩子过得一塌糊涂,30分老妈反而养出健康、正直的孩子,其中一个还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怎么会出现这么不合理的现象捏?

答案就在于“味道”。这个30分老妈身上有种90分老妈没有的味道。

02  妈妈的味道

195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和他的同事,宣布了一项影响非常深远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后来成了依恋理论的重要基础。

实验是这么做的:小猴子刚一出生,研究者就将它们就和妈妈分开(狠毒~)。

他们做了两个代理母猴,一个是木头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里还有一个灯泡,用来发热。 

另一个母猴是铁丝网做的,除了没有外边的软织物以外,其它都和木制母猴一样。

研究者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小猴子的笼子相通。8只小猴子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

最开始的时候,小猴子们和两只人造母猴都接触。可是仅仅过了几天之后,无论是被哪只母猴喂奶的小猴,都是整天和木制母猴腻在一起。

那些由铁丝猴喂养的小猴,只有吃奶的时候才会不得已离开木猴,但一吃完奶,它们马上就回来,又接着腻在木猴的身上。

而且,当小猴子发现可怕的东西时,它们都马上跑向木猴,紧紧抱住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还会变得更强烈。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

和我们通常以为的“有奶便是娘”不一样,对依恋的形成来说,身体的舒适接触比喂养的作用更重要。这个结论不仅在猴子身上有效,后来在小老鼠和早产儿的养育中都得到了验证。

实验者把小老鼠和妈妈分离(人类就是这么狠毒啊~),然后就发现,没有妈妈抚触的小老鼠拒绝成长,原因是它们细胞中有种负责生长的酶停止合成了;

但是如果你用湿梳子去轻拍小老鼠后背,很像鼠妈妈在宝宝哭泣时的那个轻舔动作,这时候奇迹就发生了,小老鼠细胞中的酶开始合成,它们能够正常生长了!

医院里早产的小婴儿也和小白鼠差不多,尽管恒温箱的条件很好,但是他们就是不长,体重不增加。

当时为了让孩子不要感染,医院规定不许触摸孩子,但是有一个护士看到这些孩子老是在哭,她就去抚摸孩子的背,他们就不哭了。

于是,她就经常偷偷抚摸他们。结果只有她护理的婴儿全部都健康成长了,其他没被抚摸的孩子还是长不大。

人类和哺乳动物一样,天生喜欢触摸,而且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健康成长必须的条件,像空气和水一样。

如果用形象化来理解依恋,其实就是那个裹着毛绒的母猴,柔软、温暖,让孩子愿意来拥抱和依偎。 

一个合格的妈妈,至少不要比那个母猴差。

现在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为什么90分的bree和孩子们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依恋?

因为她看起来虽然完美,但是总给人一种“请勿靠近”的冰冷感,缺乏一种温暖的“妈妈的味道”,孩子们没法和她亲近。

比起能和孩子们拥抱和交流,她更在意的是怎么能把事情做得完美:房子是否保持整洁、孩子举止是否得体、够不够优秀。她关注的是这些而不是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没有了温暖,虽然也可能培养出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但是他长大以后可能春节都不爱回家。这恐怕也不是完美妈妈的初衷吧?

而“30分老妈”,虽然在家务和工作上做得都不怎么样,但是她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成长,不必顾忌她的脸色:

他们可以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也可以随时扑进妈妈的怀里;

可以在她工作的时候打扰她,爬到她的背上睡觉……

她虽然做不出bree那么完美的大餐,但她那些奇葩的配餐,也能让孩子们吃出特别的味道;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她不会像bree那样更在意孩子们对食物的夸奖,而不是孩子们心情的好坏。

这是一个让人想要亲近的妈妈,而这一点,才是父母最应该在意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千万别为了面面俱到反而丢了西瓜捡芝麻,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03   安全型依恋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研究了多年犯罪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罪犯?

就是那些从小没有和父母建立依恋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要么是长期忽视、冷落、虐待孩子,要么就是非常严厉、极度要求完美,孩子很难和父母亲近,成长过程中内心总是充满了紧张、恐惧甚至愤怒的情绪

负面情绪积压了太久,心理就会扭曲;一旦有了触发点,很容易产生不可控的冲动行为。

比如说药家鑫,因为开车撞人就连捅对方好几刀灭口。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是非常严厉的,不许出错。

所以,李玫瑾建议,父母如果想教育好孩子,一定要先培养心理资本,也就是说,建立安全依恋。

只有当孩子在情感上信任和接受父母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愿意听父母的话、和父母交流。

孩子会根据父母平时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父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你好”就能让人信服的。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在1978年提出,在婴儿和母亲之间有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认为自己是被喜欢的、有价值的,不会担心被抛弃;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虽然也希望和教养者亲近,但是他们会压抑自己,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婴儿,总是显得非常焦虑,又想靠近父母、又想远离他们,导致情绪很不稳定。

这些依恋类型不仅对童年有影响,还将影响到成人后的关系模式。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三类人中最容易拥有持久的关系,在关系中也能体验到最高程度的责任感和满意度;

回避型依恋的人,最不可能开始一段浪漫关系,因为他们要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距离,很难投入;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人,表现得就更复杂。

在婚姻登记处进行的调查发现,这类人在领证之前的求婚过程是最短的。他们很容易开始一段浪漫关系,而且通常是在他们对伴侣还不清楚的情况下。

但是,他们进入的速度快、离开的也快。

他们的爱如果得不到同等回应的话——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还没看清楚就已经投入了,彼此还不了解。

一旦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没有像自己爱对方那么爱自己,他们的愤怒和沮丧也是三类人中最严重的。

作为父母,你以为把孩子养大就算完了?

如果孩子是回避型依恋,你怎么催婚也没用,因为他很害怕和人保持亲密接触,这是小时候养成的;

焦虑型依恋也不省心,ta结婚可能很快,但是分手也快啊!

而这些依恋类型,就是从小在亲子关系中培养出来的。

那么这三类依恋类型分别是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那些在原生家庭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能不能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呢?下一节我们再讲。

【总结】

今天是“原生家庭”的第三节,“依恋最需要的是妈妈的味道”。不要为完美妈妈的要求感到焦虑,重点是依恋关系形成,其它都是锦上添花。

父母给孩子提供温暖的怀抱,陪他们快乐地玩耍,这才是形成依恋的基础。

【小练习】 拥抱

我们天生需要触摸,需要很多的情感联结,但是中国人相对比较含蓄,如果你很少和家人有身体接触,那么就试着多一些拥抱吧! 

特别是,当孩子或者家人难过、哭泣甚至在发生冲突之后,用拥抱来安慰,你一定会发现言语不能代替的神奇效果。

一切尽在不言中。 

· 未完待续 ·

作者 | 八段锦,简书心理推荐作者,教育心理学硕士。

出版两本心理专著,从建筑师到专栏作者+讲师,一直在努力让心理科普真实、有效、明白,喜欢解读心理书,让所有人都能轻松学懂心理、自我成长,关注主题“了解自己”和“美好关系”。

原创不易,您的评论和点赞对我都很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