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越变,越不变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琳子21

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

看一下年初制定的第一季度的计划,你实现了多少呢?

如果这些计划都没有完成,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继续制定一个新的季度计划。

每到春天,都有一大批人嚷嚷着“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于是开始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就是在解决问题。

但是过了一阵儿,又忍不住大吃大喝。

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节食。

你在一段亲密关系里遇到了问题。

你们越吵越凶,于是打算分手。

分手是想要解决问题。

结果他来找你,你原谅了他,情况似乎变好了一些。

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你又要分手。

看起来,我们没有在维持问题,对不对?

看起来,我们一直在解决问题,是不是?

但这个过程总是周而复始。

改变总是特别难。

为什么这么难呢?

有人认为,改变跟意志力有关。

改变难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够坚持下去。

如果有足够的意志力,把这些改变的动作坚持下去,就可以实现长期的改变了。

但我要说的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根本就坚持不下去。

因为这些改变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什么意思呢?

这些动作,看上去暂时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恰恰维持了一种不变。

新年伊始,你制定计划,这是一种改变。

但每年都要制定计划,这件事情是不变的。

节食减肥是一种改变。

但过段时间又反弹,你又开始节食,这件事情是不变的。

提出分手是一种改变。

但是过一段时间,对方又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件事情是不变的。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

要促成真正的改变,我们就要看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而要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关于改变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第一序改变,指的是一个东西的状态改变了。

一辆汽车是停着的,现在我把它启动了,这就是第一序的改变。

这个假期,我一直都在玩,不想写作业;现在假期快结束了,我必须得写了。这也是第一序的改变。

我对另一半不够关心,今后要对他好一点,这还是第一序的改变。

类似于这些情况的改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人没有改变,只是从一个状态换到了另外一个状态。

第二序改变,指的是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人,本身发生了变化。

把一辆停着的汽车发动,这是第一序改变;可是,如果我们把汽车零件拆下来,改造成一艘小船,这就是第二序改变。

这个假期我一直在玩,假期快结束了才开始写作业,这是第一序改变;现在,我要变成一个自律勤奋的人,假期一开始,先完成作业,这是第二序改变。

我对另一半不够关心,今后对他好一点,这是第一序改变;我要彻底变成一个体贴的人,自然而然地关心他,这是第二序改变。

抽象出来,即:第二序改变,就是第一序改变的模式,发生了改变。

拿假期完成作业这件事情来说,我这个假期每天都在玩,假期快结束了开始写作业,这是第一序改变。

现在我想成为一个自律勤奋的人,不要每次都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这个目标就是第二序改变。

它要改变的是“我在什么时候玩游戏,什么时候写作业”的模式。

有点儿抽象,是吗?

你只要记住一件事就可以:第二序改变比第一序改变更难。

试想一下,我们要开灯。

我们通过按电灯的开关,让电灯亮,这是第一序改变。

小孩子都能完成这个改变。

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灯光亮起来暗下去的模式,比如把一个通过开关来控制的电灯改成声控灯。

这个时候就需要去了解电灯的内在构造,要去重装线路。

这个时候,我们改变的不只是电灯开或关这个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是在改造这个东西本身。

就需要一个专业研究电灯电路的工程师来完成。

把这两种改变平行地对应到人的身上,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实现的是第二序改变,也就是改变我这个人。

但是我们却往往使用第一序改变的方法。

就好比是:我们想要改造一个电灯的线路,但却一直让一个小孩子反复地按开关。

结果可想而知:再怎么按,都不会有用的。

我想要变成一个自律勤奋的人,这是第二序改变。

但我用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对自己说,不要玩游戏了,不要刷剧了,我现在就开始写作业。

好的,我可以做到这点。

但这个是第一序改变呀。

如果把这个状态坚持下去,是不是就可以出现第二序改变了,就能变成自律的人了?

很遗憾,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

因为我改变的模式没有变。

我为什么想要改变自己?

因为我对自己有很多不满。

当我开始写作业的时候,我感觉到好了一些,对自己没有那么不满了。

当我按时写完的时候,我就松了一口气,心想:我可以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了。

怎么犒劳呢?

打游戏,刷剧。

你看,在这里,循环出现了,最终又回到打游戏,刷剧上了。

第二序改变没有发生。

因为“我对自己不满”的模式没有改变。

即便是我的状态暂时变了——暂时由玩乐状态切换到勤奋学习状态了,但我还是在用“对自己的不满”来督促自己,那这个模式就不会变。

我反复地按这个开关,不断地提要求:写完作业也不许玩游戏不许刷剧,因为我对自己非常不满。

再坚持一会儿,因为我还是对自己有点儿不满。

再坚持。

一次,两次。。。

坚持的次数越多,我对自己的不满就越少。

总有一刻,我会对自己说:差不多了,我可以犒劳一下自己了。

我就又回到了过去的状态。

用第一序改变试图促成第二序改变,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

在《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原则》(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这本心理学著作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序改变是在解决问题。但恰恰是“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构成了我们在第二序层面上不变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越变,越不变。

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经常有一个习惯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她的妈妈觉得自己孩子自制力差,不爱学习。

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醒这个孩子,你该写作业了,你要好好学习。

这是第一序改变。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始终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

你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从来没有依靠自己完成过作业,都是要在妈妈的催促下才完成的。

这个时候,“靠妈妈催促才能做作业”就成为了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不变,就导致孩子不做作业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是不是让人很吃惊?

本来以为找到了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果反而维持了“问题只能这样解决”的模式!

事实上,我们有很多自以为是在解决问题的目标,计划,行为。

比如监督自己或者对方变好的那些目标和行为等。

短期内确实有效。

但长期来看,恰恰是导致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重要因素。

你平时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行为,刚好是一个模式,在问题周而复始的呈现中被维持了下来。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