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一)
【原文】
【词语解析】
不亦:不也是…吗?
愠(yùn):恼怒,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解读】
这句话在中学时代我们早已接触,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这句话平淡无奇。然而,上述这句话即《论语 • 学而篇》的第一句话其实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所在,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宋代宰相赵普也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这也就是后人所常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放在现实生活中仔细想想也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吗 ?注意词语解析中的 不亦(不也是…吗?),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原因是一定有多数人认为 一定不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多数人认为学而时习之是不快乐的),因此孔子会有不亦(不也是…吗?)这样的说法。因为“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重点有两个字:“学” 和 “习”,现实中,只学不习的人同样大有人在。因为在学完之后,习(不断应用于尝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说到这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重点也凸显出来,这句话主要是想解决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困难的。那么问题来了,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学习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学习会很轻松哦”,放在这里意思是我不去学也就没有了习所带来的的不快乐,这不也是一种解决不快乐的方法吗?这就要结合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环境了,孔子这句话是对他的学生来说的,学生是什么,是准备去学习的一类人,老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学生放弃学习呢?
我学完论语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呢,没给我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变化呢”,也许这句话会是你在读完论语想说的。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注重 习之乐 更注重学而习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也就是我们要有一个终身成长的心态,明白从挫折、错误中学习本身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有些人会感到烦,因为来客可能会打扰到家人的一些时间、孩子的学习等等。尤其在以前爷爷奶奶那一辈,粮食短缺,家里来了人,有时候要招待吃喝,有时候也会感到烦。相比于孔子那个时代,此类现象可能更加严重,从本质上来说无非两点:1、人们不愿打破生活的原有节奏;2、花费时间精力去招呼哪些来客。不愿去打破原有节奏,象征着做事情习惯于单打独斗,不愿与他人合作(以为合作中会出现一些不靠谱的事)。 因此孔子的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表达如何正重视他人力量(合作)以及如何面对变化。摒弃事情只有自己做才放心的心态,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工作效能的最优化。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变化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觉得很多事情都白干了。这时我们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心里会轻松很多,拥抱变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会一直进步。
总的来说就是:自身学习中所带来的痛苦我们要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思想态度去解决;不是自身的事而是与他人合作所带来的不悦和烦恼我们要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思维方式去应对;但是已经做得像上述这样的好了还有有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的时候,我们要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思维境界,如果做到了上述这三点,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委屈、不理解已没有那么重要,这三点让我们在人生当中学会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变化、面对不理解的应对方法。
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痛苦。“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了。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