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
---桂山夜话(2023.10.19)
本次工作室线下活动主题为:《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要如何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呢?
结合当天观摩到的三节课,并联系日常教学,思考并尝试回答。一定不成熟,仍希望借分享以求教与大方:
【课前预设:问题引领】
第一节课由贲特执教,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全课,学生围绕学习单上的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学习单上共提供3个表格,通过填一填再想一想,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第二节课由南师附小顾悦老师执教,课题是《平移和旋转》。顾老师课前在线组织学生完成了一份以本节课学习内容为主要问题的问卷调查。当天的课堂学习便围绕问卷中的三个问题有序展开。
第三节课由长江路小学丁爱萍老师执教,课题是《认识几分之一》。丁老师结合生活经验,营造吃饼的情境,组织学生从“有2个饼怎么表示?”到“剩下一个饼怎么表示?”最后再到“剩下不足一块饼怎么表示?”使学生产生引入分数予以表示,进而解决问题的需要。
纵观三节课,每一节课或有学习单,或有问卷调查,或有情境创设,都基于课堂学习内容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领和驱动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
记得省教研室董洪亮主任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这样打比方,他说,如果把课堂比作戏剧,学生是演员,老师则是导演。为了保证舞台效果,必须有剧本。所以,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课前,教师必须充分预设。如何预设呢?基于内容提炼和设计核心问题,用问题开启和引领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课堂生成:慢就是快】
与预设相对应的是生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教学是科学,更多关注课前预设;说教学是艺术,更多体现在课堂生成。
仍以当天观摩到的三节课为例。第一节课,学生在交流学习单上的第一个问题时,先是发现了从左往右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然后改变观察方向,从右往左看,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规律。以上这些都是教材当中有提醒,在教师预设当中的内容。但是,当节课上,学生还继续看出了其他规律:从左往右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几,积也增加2乘几;从右往左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减几,积也减少2乘几。
贲特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表达、交流,相互启发。
课堂观摩之后,集中研讨的时候,有工作室成员质疑:该环节是预设还是生成?如果是生成,老师对此的真实态度是什么?贲特坦言,借助加法和减法表达规律纯属课堂生成,但是,如果再继续讨论到学习单上的第2个问题,学生就会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再用加法和减法来描述不太方便,但是用乘法和除法描述仍然可行,由此也体现出乘除法是比加法更加上位的二级运算,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表面上,老师在往后退;实际上,老师一直走在前面。
第二节课上课老师顾老师今年刚刚工作第四个年头,教学的语言以及教学的体态都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找一找平移和旋转,借助手势和体态进行表达的时候,老师的语言听起来舒服极了!有引领无打扰。
第三节课由工作室成员,特级教师丁爱萍老师执教。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错误的及时把握以及智慧引导,让人无比感动。在请一个小组上去分享分数写法的时候,这个小组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用了规范的写法,但是,丁老师却让所有组员逐个分享,自我发现再自主修正,让孩子在课堂上经历可见的成长。最后一个组员将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在听了前面同学的分享之后,很是机灵地在实物投影仪下面旋转作业纸……
老师慢下来,给孩子们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孩子们便有了多样获得与精彩表现。
回到本次活动主题上面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我想,以时间为序,先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再看课堂,对学生足够尊重,让节奏慢下来,可能是当下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改变的地方。
如何才能做到节奏慢下来,但是学习继续在真正发生呢?就需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研读教材,研读学生,苦练基本功,提升与学生互动的技能,提升对错误这一宝贵资源把握的敏感性以及转化的有效性。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唤醒我们共同来关注每一节课,对自己严格一些,再严格一些。
---2023年10月19日,写于桂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