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6.22建立人民精神信仰的重要性!

2021-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22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务:趣也,趣者,疾走也。务者,言其促疾于事也。务指为某事而奔走。

      “务”字由“矛”和“攴”组成。“矛”表示武器,“攴”表示手拿武器攻击。本义是专力从事、致力追求。如《广韵》:“事务也,专力也。”

      也有一说,务从孜从力,孜指勉力,力孜结合意为尽力做事。如《管子-乘马》:“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务也指谋求、追求,如白居易《寄唐生》:“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

      致力追求之事乃为紧要之事,故又引申为要事、事业,泛指则谓工作、公务等。如《韩非子》:“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务作为副词时,指强烈的愿望,如“务必”。

远:这里的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指时间距离,即长远的意思。

获:猎所获也,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又从隹,又指手,隹指鸟,又隹结合,表示用手捕获了鸟,本义指猎获禽兽。如《易经》:“田获三狐”。

      由本义引申为得到。如《吕氏春秋》:“田猎之获常过人矣”。在收获植物如庄稼的意义上,写作穫(收割庄稼)。

      “获”一般都是做动词用,有时也可以做名词,指获得的猎物。比如古代有一种专门装载猎物的车子就叫“获车”。在水中网到的鱼虾等叫“渔获”。

      另外,古代两国打仗,抓到敌方的俘虏,往往就让他们当奴隶,男性的奴隶叫“臧”,女性的奴隶就叫“获”,“臧”“获”连用就泛指奴仆了。如《史记》:“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获也指得到,如《诗·小雅》:“笑语卒获。”又如“获奖”、“获取”等。

      到了清代,出现了“获”的简化字。

全文理解为:

      樊迟问怎么样治国才算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民仁义观的建设,敬拜先祖和先烈们,并长远地贯彻下去,这样可以称得上是明智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然后再考虑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解读《论语》一定要对孔子的思想融会贯通,不然就会误入歧途,关于“敬鬼神而远之”,传统的理解为:敬重鬼神但又要远离鬼神。

      比如,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又要敬,又要远离,是不是有点太虚伪了呢?敬者近也,远之又如何能说敬呢?孔子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为:祭祀鬼神的时候,态度要虔诚,当成鬼神就在身边一样。这不是近鬼神吗?

    孔子还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里也把“义”和“鬼”同时提起,必有原因。

    这里的鬼神指先祖或者先烈的英灵,人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有社会学意义的生命,人死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他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命还活着,所以我们要缅怀、祭祀他们。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非常敬重先祖或者先烈的英灵,就会激发更多活着的人行仁义、见义勇为,所以孔子提倡人们要敬重鬼神,并长远的贯彻下去,这就是治国的智慧。

    总之,人民有信仰了,国家就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至于“先难而后获”,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朱子曰:“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

      总之,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这和孔子曾跟子贡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樊迟先后几次问到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孔子不但善于因材施教,而且会因时因地,因事因需而作出不同的解答来启发弟子。

墨家的鬼神思想

        世界上各国的文化差异巨大,但有个共同点:都有鬼神文化,华夏的鬼神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部落祭祀,下可到达到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鬼神文化作为华夏传统文化之一,一直以来它都对华夏子孙的心理认知、世界认知,伦理认知等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正是因为鬼神文化对华夏子孙的这种深远影响,从古至今,华夏大地上的先贤们对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墨子》一书中专门有一篇叫《明鬼》的文章,在里面墨子借反驳不信有鬼神的人之口,再加引用圣人之事迹,来引证世上是有鬼神的。

      比如墨子就列举了周朝时期,周宣王与杜伯的事迹。这个故事讲的是,周宣王平白无故处死了杜伯,杜伯含冤而亡。

        在死前,杜伯曾道:“如果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这件事就算了。如果人死了,能成鬼的话,那么在三年之内,我一定报复你。”

      结果,果真在第三年时,周宣王外出打猎,就被身穿红衣的杜伯一箭射死,而在场很多周人都见到这一景象,并将此事记载了周朝的《春秋》之中。

      墨子就以此事,来举证世界上是有鬼神存在的。而且墨子还总结道:“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的诸王侯将相士大夫,如果想要天下大治的话,那么一定要向普通民众说明鬼神的存在,让他们做事时心有所畏,这就是圣王的做法。

      在墨家看来,鬼神是具有赏罚分明的一类事物,当你做坏事时,祂终究会惩罚你,当你做好事时,祂又会奖赏你。

      而一旦天下人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么天下就不会存在有恶意做坏事的人,不会存在战争以及恃强凌弱的现象,天下自然就大治的。

      所以墨家的明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使人们相信有一种外加事物,在对人们的行为举止做着监督,并且这个事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从而让人们遏制自己的恶意。

      此外,墨家在“明鬼”中,并没有规定我们要信什么神。换句话说,就是万物皆可信,只需要心存敬畏即可。

      墨子曰:“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间的鬼有很多种,天鬼,地鬼,山鬼,人鬼等等,这些鬼不分高低贵贱,祂们都是掌握人间赏罚的存在,而我们对这些存在要心存敬畏,不可在祂们眼皮下做坏事。

      从墨家的“明鬼”思想可以看到,墨家的世界观中,不止有鬼神存在,而且这些鬼神还非常之多。

      天鬼、地鬼、山鬼等等都是,但这些鬼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祂们同样掌握着赏与罚的权力,祂们的作用也仅仅只是作为人们行事的敬畏对象。

      墨家宣扬鬼神,更多的只是将这些鬼神作为一种客观附加评价准则,让人们做坏事时,有所衡量。而人们不必要向儒家那样去耗费精力祭祀祂们。

      墨家崇尚节俭,对于儒家那一套繁琐的祭祀礼仪很是鄙夷,因为这样既耗费精力,又耗费钱财。

      墨家认为鬼神则不需要这些祭祀,祂们只是作为客观对世人赏罚的存在,对待任何人都一样,包括天子与平民。

      并且墨家并没有宣称自己与鬼神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墨家所宣扬的“明鬼”思想并无教义上面的牵连。

        它的作用也就仅仅限于从墨家角度出发,而起维护天下太平的作用了。其最终目的也是告诫世人做事要心有底线。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的就是这个。

        这种为了天下太平,从而提出鬼神之说的思想,却也从侧面论证了墨家想要创造一个人人兼爱,人人不得做恃强凌弱事情的这样一个理想多神制平等社会。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下,如果人们肆意欺凌弱小,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内心的煎熬,因为他害怕鬼神惩罚他。

      那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只有在这样的压力下做到墨家所说的兼爱,进而成就墨家的治世。

      同时在这样一个神无尊卑的理想世界,那么所导致的结果必然也是凡间的平等,这亦是和墨家所主张的平等思想相切合。

      总之,墨家的“明鬼”背后,是这一派想要造就天下平等,众生兼爱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