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儿童文学我们爱写日记连载小说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五堂课: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1420人  忆安姑娘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读名著最集中的时期,我的是在中学时。那时学校对面有一家商店,主营卖学习用品、零食、租书,业务很多,一家老小齐上阵,生意很好。当时的学生基本都带饭,每天早上到校,带饭的都会将饭盒放在一个由钢筋焊成的足有一平方米大的篮筐里,值日生会在上课前将它抬到锅炉房那里,中午放学后再去抬回教室。有时家里没准备饭,老妈就给我两块钱,不要小看这两块钱,可以在附近小餐馆买一份盒饭的。但我经常会选择花一块钱买一个面包,剩下的一块钱用来租书,租一本书要五毛钱一天,一块钱够我看两天的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租名著,沉醉于各种书里,不过有些流于表面,不求甚解。反正是看了,看了就有一种满足感,好像看书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后来,我开始租言情,那个心思是非常不好意思的,一回生二回熟,再来干脆连武侠也看。

父母并不支持我看书,不管是不是名著,在他们看来,除了学校的书本,一切都是没用的课外书。所以,只能偷偷摸摸地看,但正是那个时期看的一些外国名著,让我彻底爱上了外国的小说,直到现在。

《巴黎圣母院》也是那个时期看的,并不能完全看懂。所以对于它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电影版本里。昨晚,我又将家里的存书翻出来,大概地看了一遍,除了回忆起很多电影里的场景,比如美丽的埃斯米拉达,穿着红色的、漂亮的波西米亚长裙跳舞的样子,还有卡西莫多最后小心翼翼地躺在了埃斯米拉达的尸体旁边,静静地陪着她……一幕幕场景,居然还很清晰。不过时隔二十年再读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感觉与记忆中的电影也不太相同。过去看到的“美”,与如今看到的“美”,也完全不同。我在想,这真是一部可以重塑人们对“美”这个概念的浪漫的小说。

做好了准备工作,我开始看作者本章的内容,她在开篇依然是简短的作品介绍,她说:

三百年里,巴黎圣母院千变万化,

可是内心还是古典的。

卡西莫多和埃斯米拉达就是它的古典的心。

他们是古代埃及的神,离散在人间,

受尽分离的折磨,谁也不认识谁,

直到最终在圣母院的地牢里永远结合。

作家雨果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从建筑时间、政治和宗教、还有艺术等原因,来说明圣母院的变化原因,尽管外部留下了三百年的历史,经过太多变迁动荡,但它的内部却永远那变。现在再看,觉得作者用如此笔墨来表达,大概也是为了烘托出接下来的故事吧。我想起一句话:“写景即写情”,在交代故事背景的时候,往往可以不那么直接地说出时间、地点,通过具体事物的描述来展现,也是不错的选择。

故事在开始的时候,男主角可以说是一个丑陋的代名词,他丑陋至极、又聋又哑、所有人见了他都会恶心;女主角却是美的化身,她的美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一种魔力般吸引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配角,就是克罗德。在构建小说人物的时候,配角的表现相当重要,这也是我从克罗德身上看到的。好的配角可以带动故事,烘托主角。在《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最初的时候,是一个完美的少年形象,他出身贵族,懂规矩、讲礼貌、有才学,后来还主动收养了被遗弃的卡西莫多,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人,最后却黑化成最大的幕后推手。

这三个人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埃斯米拉达是人见人的,没有男人不爱她,卡西莫多和克罗德也包括其中。卡西莫多的爱是远远的守护和祝福,而克罗德的爱是占有和摧毁。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故事中关于爱情的脉络,也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能对创作小说的架构设置有些益处。

首先,埃斯米拉达为了救诗人甘果瓦嫁给了他,但只是名义婚姻,她爱的是弗比斯,可那个负心汉,最终移情别恋了;克罗德得不到埃斯米拉达,便设局毁了她的名节,她被处死了;卡西莫多杀了克罗德,回到地牢陪着埃斯米拉达的尸体,安静地死去。

克罗德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他所坚信的、准备将其一生献与的神学,被埃斯米拉达摧毁了,这有点像《荆棘鸟》里的拉尔夫和麦迪,都是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抉择。而克罗德不管是对卡西莫多还是埃斯米拉达,他都是真心爱的,这两个重要的人共同毁了他,而他也毁了那两个人。

接下来,作者详细地将故事线索理了下来,再分析《巴黎圣母院》的心灵世界的结构。看了之后,不仅对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写作上也有了新的启发。首先就是故事设定,它就像一棵大树,有主干有分支。想要故事看起来旺盛鲜活,就不能只是着眼于主干,分支的构建同样重要。有句话叫“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我们构建完了分支,还得要添加叶子,要注意的是,将每一个人物都写成一片不一样的叶子,虽然他们为同一棵大树,或者说同一个故事服务,但他们应该各有各的精彩。

对于《巴黎圣母院》这样的鸿篇巨著,我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一点点,这是我第二次读它,相信若干年后再读,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新的启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