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婚姻育儿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2019-08-22  本文已影响4人  帽帽的小宣园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 中国日报网,有一篇文章分析现在的结婚率为何会这么低,其中一条是“女性结婚的意愿降低”。

该文章指出: 南开大学教授原新表示,2015年全国30-34岁女性不结婚比例在6%左右,比1990年提高了10倍左右。

女性不愿意结婚的原因除了女性自己也可以过得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女性发生了改变,男性还是一如既往地活在过去的观念里。旧的婚姻观对女性的束缚,使得女性认为或者见到的情况是,结婚以后过的不如单身时那么好(我身边不结婚的女性大多这么认为)。很多女性已经不愿意在婚姻里将就了。

有句鸡汤台词叫,爱上一个人,你可以拥有全世界,也可以失去全世界。我没想过拥有全世界,但我不想为婚姻丧失自己的世界。我认为,在婚姻里应该两个人风雨共担,而不是把过多的责任放在女性的肩上。

我家有个亲戚(算是我表姐),她老公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出去工作。我那个亲戚要出去工作,下班以后还要给她老公和孩子洗衣做饭,做家务。她还不能说她老公一句,抱怨两句她老公就给她扣上“虚荣”“看不起我”“势利”的帽子。她每次提离婚,家里人就出来反对她。家里人都说她大惊小怪,很多长辈表示“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被大家批评多了,后来她也认为她婚姻不幸是自己不够包容,不够体贴,甚至不够旺夫所导致的。

表姐夫经常发朋友圈自勉,内容一般是“某某(自称)要放下自尊,你就成熟了。”“在外面挨骂有什么大不了,自尊心这么强”。总结起来就是觉得自己在外面混不下去,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了。不管发生了什么,责任总是在别人。这种归罪的行为,在于他无法自己承担责任。在他看来,承认错误,就会挨骂,挨骂就是“我是无能的”。能想到的证明自己并不无能的办法就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这种在亲密关系中通过控制和被控制维系的关系,在《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中叫做依恋。(以下简称《依恋》)

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提出。他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刚开始是解释婴儿和其养育者们之间的关系,后来的研究者将其延伸到承认之间。

《依恋》里说的是,控制型男人和迁就型女人的相互依恋。这种关系的特点就是,男人把什么问题都责怪都女人头上,女人在长期背锅的情况下,也开始自我怀疑。我把它总结为:低自尊人士的爱情观和在亲密关系中耍的手段。

图书封面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依恋》的主要作者苏珊·福沃德也曾面临过这样的问题。怕下班回家面对喜怒无常的丈夫。把所有夫妻关系中的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她在听过女性许多的来访者关于这方面的痛苦和自己感受的痛苦以后,决定做这方面的研究。然后就有了《依恋》这本书。

本书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资深心理治疗师,在著有《原生家庭》《情感勒索》等心理学著作。琼·托雷斯是知名编剧,擅长将故事叙述的丰满有趣。他们合著的这本《依恋》案例详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01、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低自尊的男人通过控制妻子来体验报复父母的快感。依恋型的女人被控制型的男人情感勒索,受制于人,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 《依恋》里描述的那些控制型男人对自尊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控制别人可以证明自己有自尊,有力量。但其实一个高自尊的人是不会想着控制别人的。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是根据别人(重要他人)对他的看法,并没有量化标准,所以说自尊是很主观的。大部分的人格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因为童年时期是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接触最早最多的重要他人。

就像《原声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说的: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同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有什么事就说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我们是否想过,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其实我们自己慢慢会长成我们父母的样子。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父母的对待方式,父母应对事情的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自我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来自父母的评价一直是非常负面的,那么这个孩子大概率会成长成一个低自尊的人。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这个研究是在一个小学做的实验,研究者告诉老师,他们学校有20%的学生智商不平凡(实际是随机选的)。从此老师就更加关注这些”不平凡者“,让他们回答更多的问题,给他们更多的反馈。8个月以后,这些”不平凡者“的表现显然比没有被老师关注的学生表现要好。

这个实验说明了他人的期待(特别是权威),对自我的表现有莫大的关系。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对孩子正常的期待,并且经常表扬孩子,那么孩子为了获得表扬,会表现的更符合父母的期待。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被期待和经常获得负面反馈,孩子为了验证父母的话是对的,也会表现的符合父母的描述。

例如,我们的文化认为内向不太好,不够落落大方。而家长们的表现通常是,叹息“也不知道这孩子随谁,这么不爱说话”。从他们的表现中孩子可以看出,内向不好,但又被贴上的内向的标签。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是神一样的权威。大人说的一定是对的,他们说不好孩子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好。他们也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就一直陷入顾影自怜中,一直延续到成年。

我们以为我们成年以后,可以摆脱父母的影响,但父母在我们塑造自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自我也许我们自己并不喜欢,所以成年以后的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去塑造自我。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02 如何摆脱旧的思维模式,重新出发

1)情绪体检

回顾自己的感受,并区分想法和感受。

我们总认为情绪是外界事物引起的,但是情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引起的。长期被亏待的女性,可能已经习惯把什么事情都赖到自己身上并且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

被人骂了以后,反而觉得是自己不好。其实就算你做错了,伴侣态度恶劣也是不应该的。伴侣的反应犹如一把枷锁,锁着在爱里卑微如尘埃的女人们。

正视情绪,严歌苓在圆桌派上有一次是说她自己年轻时候,认为嫉妒是很丑陋的,所以如果伴侣有了第三者,那她也不会表现出很在意。但她心底其实是在意的,逼着自己把心底涌上来的情绪压制下去。等到问题爆发了,对方会觉得你莫名其妙,你明明是不在意的啊。她说后来,她就释然了,做不到不在意,没必要装不在意。

我们社会文化里,要求我们把一些情绪压制在心底。《沟通的艺术》里有个研究说明:“用语言表达情绪有助于你更有效地管理它们,而不把情绪说出口可能带来消极的心理甚至生理影响。”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2)改变行为,从改变行为上,改变思维。

面对伴侣的责怪不要再道歉,怪自己。丈夫回家发现晚饭没做,大发雷霆。把“对不起,马上去做。”(道歉或者找借口)换成“是的,晚饭没做好”(陈述事实)。与其陷入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尝试从小的方面做出一些改变,打破关系里的病态平衡。通过采取新的行为来增加婚姻里的自信。

改变的原则就是,一定要设置底线。苏珊说“既不能指责他,也不能任他指责。要设个限度,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你不爱听。”一定要明白的是,“我是谁,与他人的评价没关系。”

在伴侣无理取闹的时候,陈述事实,有必要的话告诉他,这套已经没有用了。如果对方有暴力倾向,要懂得寻求外界的帮助。寻求外界的帮助并不会显得你无能,我们不可能自己处理完所有的事情。在我们的文化总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如果严重到影响到你,那么寻求外界的帮助,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旧的行为模式当然不会一夕之间消失,是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女人们应该找回自己,不管在什么关系里,都不能迷失自己。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如果日子过不下去或者对方动手打人,你认为有必要离婚或者分手,不要太受他人的影响。自己思考清楚,自己做选择。但要记住,不管你做和选择,你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沟通的艺术》里有句话,当你结束一段关系或者失去一份工作后,自然会有一段时间陷入沮丧,但是,如果你把余生都花在悲叹自己失去的东西上,只会令你一事无成。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行为负责,而不是躲在角落里哭泣,然后责怪自己没有生在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或者怪自己没有嫁个好人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