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须红颜苦边疆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未曾翻开这篇大作之前,仅仅知道是一个有关王昭君的故事。近日拜读,杂感颇多。
昭君出塞的故事,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而且我们知道,历史上和亲的故事很多,被大肆宣扬的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似乎是以喜剧收场,但关于和亲,提及更多的词汇是“委屈”、“悲凉”和“怨恨”,例如我们不太熟悉的细君公主,还有历经四朝三嫁的解忧公主。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这样的诗句代表了我的心声。历史上需要和亲的局面,大多是当时的政权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没有出色的文臣武将,于是,当这样的局面出现时,不论是臣子还是帝王,总是第一时间将女人推出去,将财物送出去,以乞求和平。也就是说,和亲,不过是代表了执政者的无能和懦弱。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想要保得江山社稷安稳,最重要的是要有贤明的君主,有睿智的文臣,有英勇的武将。可是在《汉宫秋》中,汉元帝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吗?当然不是。你且看他,刚出场就说“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且不说议和的方式能不能常保太平(自然是不能的,后文单于就以昭君为借口想要挑起战争),单单就他一个皇帝的身份选择求和,我便有了不好的预感:这不会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吧?越往下看,越觉得汉元帝就像一个风流倜傥、温柔多情却不求上进的公子哥。身为一个皇帝,他做了什么呢?遇到昭君之前,他使人广充后宫,却不肯自己去挑选,从而间接导致了昭君困居长巷的悲剧;遇到昭君之后,沉湎于女色,或者说好听点,他沉迷于爱情,然而他忘了一个皇帝的职责,文中有“昵爱过甚,久不设朝”这样的句子。也因此,昭君被视为红颜祸水,被汉元帝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昭君最终还是和亲塞外。但是你能说这个悲剧完全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难道汉元帝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吗?尽管毛延寿敲诈勒索,使昭君被发配永巷,长居冷宫,但下达指令的却是汉元帝本人。清人刘献廷的《咏昭君词》是这样写的:“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汉元帝的昏庸糊涂,才导致了昭君和其他宫女的不幸。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汉元帝身为帝王有责任治理江山社稷,保护万千子民(包括昭君),他的臣子也有责任,要匡扶君主,安邦定国。但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臣武将都是一群“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当面临外族的威胁,被要求以君王的女人来换取和平的时候,不以为耻,反而兢兢业业要满足对方的无理要求。他们没想过可不可以想一个计策或者出兵,解除单于给予大汉的威胁,在汉元帝一次又一次的问策时,只会一味地劝解汉元帝放弃昭君,以女人换得暂时的和平。也难怪后人会发出“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的感叹了。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须红颜苦边疆”。想要社稷安稳,国家太平,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比如圣明的君主,比如勇武的将军。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保护每一个子民,才不会在面临外族威胁的时候推出一个女人去单枪匹马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