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简友广场

别把个性当教养,对着家人吼的你到底厉害在哪里?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瑜呀

前些日子,我吼了我妈。

起因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许是平日里积压的一些小情绪被我妈的絮叨触发了。

只是吼完我就后悔了。

我们把所有的温和忍耐都给了外人,却把暴躁易怒的坏情绪投向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却还总自以为这是坚持自我的个性。

有时,哪怕及时道歉

却也挡不住日后故伎重演。

01  “色难”之孝

我们常以为给钱就是孝,也许只是“可笑”。

《论语·为政》篇中有记载这样一个小故事,子夏问孔子:“怎样是孝道?”孔子回答:“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在故事中提到一个词“色难”,意指“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最难”,“色难”背后的本质是“恭敬谦和”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每个月给父母钱、给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便是最大的孝顺。更有甚者不孝顺父母都觉得是理所应当。

儿时有一段真实经历,至今记忆犹深。

那时父母忙于生计,我被寄养在一个阿婆家。

那个阿婆六十多岁了,有三个儿子,都住在附近,房子都是以前阿婆的丈夫(我称他“阿公)自个建的。

按理说本应安享晚年,但是记忆中三个儿子却似乎总是为了轮到谁赡养老人的事情而经常吵架,我记不起他们吵架的内容了,只是记得他们很喜欢摔酒瓶,那些破碎的酒瓶渣上滴悬着的酒珠里我看得见阿婆和阿公瑟缩在自己破旧小屋的身影。

阿婆好像哭过几次,阿公好像颤巍巍地甩着拐杖在空中乱舞,最后还是无力地坐下。

小时候,我跟阿婆的儿孙常一块玩,他们对阿婆和阿公总是很嫌弃,会嫌弃阿公炒的面脏,觉得老人煮的饭菜不够干净,那时的我总会当做没听到,开心地把阿公炒的面吃光,那时候阿公总会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七岁之后,父母把我接回去了。

后面听说阿公去世了,我去看过阿婆一次,那时她差不多已经七十多岁了,那次我把我攒的五十块零花钱塞偷偷塞进阿婆的枕头下。

还记得那次去看阿婆,阿婆说,阿斌(阿婆的一个儿孙),那时听了只觉得真好。

再后来,我再也不敢回去看她了,害怕回去之后她也不在了。

“色难”之孝难在哪?

难在“色悦”,孝敬父母时的温和恭敬的态度,别把嚣张跋扈的态度当个性。

02  “孝”的教养是一种基础的成熟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自己对现实的无力感或者自己的失败投射到父母身上,怨怪正是因为父母的无能才让自己低人一等。

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个片段,

德善爸爸对德善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因为不太懂第一个女儿应该怎么教,第二个女儿应该怎么养……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看到最后那句话时,我直接泪目。

现实生活中,

我们对父母总有太多要求,

怨怪父母不通情理。

怨怪父母管束太多。

怨怪父母眼界短视。

怨怪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处境。

怨怪父母出身平平不能帮助自己。

但是我们从来都不记得,

他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他们在尽自己所能给我们最好的。

曾经看不懂《百年孤独》,

现在想来正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身份的转变就像书中不断重合的名字,甚至是陷入轮回的宿命枷锁之中,所以这种“不自知”“无意识”的轮回才是真正的百年孤独,没有终止。

中国人的“世代观”似乎与《百年孤独》中想传达的意思有所重合,但又有所突破。

我的外公是大山里的娃,到了母亲这读书虽然也不多,但是从大山里走出来,到了我这辈又比她多读了点书。

也许我们这一代并未到达到达多高的地方,但是每一代都在尽自己的力量让下一代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走出自己原生的宿命轮回。

经常会听到很多孩子怨怪自己的不幸来自原生家庭(亦或是“源生家庭”),而事实上当你学会坦然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你自然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王尔德说:“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孝”的教养是一种基本的成熟,坦然接受不完美的父母,自己的路得自己走,别把气撒在父母身上。

03  教养不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

休谟说:“人性中如果没有独立于道德感的某种产生善良

行为的动机,那么任何行为,都不会是善良的。”

之前的热播剧《欢乐颂》,

很多人都在弹幕里责怪樊胜美“重男轻女”的父母亲,甚至弹幕中有的人认为樊胜美应该直接跟这样的父母断绝关系,不至于后面过得那么窝囊。

也许正如很多网友所评,樊胜美虚荣拜金、自尊心强等等。相较于樊胜美这个人物,或许我们更喜欢理智高智商的安迪,机灵古怪却正义感十足的曲筱绡,安静纯良的关关,可爱有趣的小邱。

但是我依然最敬佩的还是樊胜美,她不完美,却囊括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现状。

哪怕是她的父母口中永远只有那几句话,

“没有生活费了”

“你哥哥又闯祸了”

“雷雷要吃肉啊”

“雷雷要喝牛奶”

哪怕樊胜美处境如何尴尬都会想尽办法打钱过去,很多人会说樊胜美蠢,樊胜美笨。

而我只看到了一个善良有担当的樊胜美。

骄傲但偶尔虚荣、势利但也正义,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却一次次地揽起可以本可以不管不顾的责任。

什么是教养?

是安迪处事的睿智精明?

是曲筱绡审时度势是权衡判断?

是关雎尔的时时照顾他人感受?

还是“小蚯蚓”为他人带来欢乐的能力?

我想最基础的教养应该是哪怕权衡利弊之后明知吃力不讨好,却依然能够勇敢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樊胜美。

04  生活是矛盾体,但却不是电视剧

近年来,以“原生家庭”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狗血”国产剧成为中国影视剧市场的主流。

剧中的人物身负各种“现实热点问题”,里面人物的出现更多的只是为了“触痛”观众身上的热点而存在。

《都挺好》的苏明玉、《安家》的房似锦,还有《我是余欢水》里窝囊男主

这些电视剧在触动人心情感的时候,也引发了一种“父母祸害”言论的兴起

不否认原生家庭(亦或“源生家庭”)给每个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

但是如果只会一味将自己的失败归咎到自己父母身上,那难道不是一种“逃避”?

可怕的是,将一切责任都推卸给父母的这一不负责任的行径。不论是对剧中人物人生的评判还是议论的意义难道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在剧中找到“同病相怜”的人物时,思考他的处事行为以此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参考借鉴?

生活是矛盾体,但却不是电视剧

我们可以参考但却不要照搬,我们可以有共鸣但却不要思考偏激。

影视剧求收视率,求观众情感共鸣点,编剧会思考影视剧市场观众的喜好问题,与其在电视剧面前“义愤填膺”“泣泪涟涟”,不如思考一下现实生活的真切意义。

现实生活让我们不平之事常记,但教养不是电视剧里的“个性”,它是为人的共性。

05  前面就是“家”

我们不是“余欢水”,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承担着生命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演绎。

高分纪录片《人间世》第七集,

47岁的儿子付刚。

少了电视剧里的闹腾和鸡飞狗跳,

但日子同样过得“日日诛心”。

父亲付更生,73岁,患有老年痴呆症。

母亲也病倒了。

女儿即将高考。

而47岁的付刚似乎心脏也开始有点问题。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还不好”,

这句话大概是只有中年人才懂的残酷。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付刚接搀着父亲的手,走在狭窄黝暗的医院走廊里,父子两在黑暗里被勾画出了人生剪影。

最后,付刚安慰父亲说:“前面就是家”。

不管外面如何风雨,

请把你的“教养”和“温柔”留给家人。

图片来源网络

公众号:汤汤爱写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