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千字一年一本书断断书屋人物专题交流群每日推荐

王鼎钧 | 我为什么不喜欢鲁迅的杂文?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20人  爱读书的断断

文/爱读书的断断

王鼎钧先生说自己生平有三恨,第一恨是曹雪芹的“红楼”未完,第二恨是鲁迅的《野草》太少,第三恨是孔夫子“删诗”太多。

01.《昨天的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是诗人痖弦的名句。也是王鼎钧先生回忆录《昨天的云》书名的来源。

初次读王鼎钧先生的文章,应该是中学时代,那时候在《读者》、《萌芽》等等杂志上读过王鼎钧先生散文的选篇。

他的文章给人留下的印象好像是王先生曾经看到过一条苍莽的河流过,沧海桑田,现在那河已经没了。只留下先生一支笔,描画出曾经的样子,那些再克制的平静表象下也能让人看到真实存在的汹涌,细致又庞杂。

前段时间,读完了王鼎钧先生的《书滋味》,那是一本书评杂文选。书中文章嬉笑怒骂皆文章,天下事信手拈来,点评自评入木三分。

仅摘抄以下几段,以飨诸位。

他曾评价过谈论写一九四九年前后的三本书: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海》,还有就是王鼎钧先生自己的《文学江湖》,他是这么评价的:

《巨流河》欲说还休,《文学江湖》欲休还说,《大江大海》语不惊人死不休!

《巨流河》是无意间让人听见了,《文学江湖》故意让人听见,《大江大海》就是面对群众演说了。

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有人说,如果写到“过尽千帆皆不是”就停止,那有多好!有人说“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名句,最后一句多余。有人说“肠断白苹洲”这一句把前面各句蕴积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这才摇荡心灵。

也许齐老师写到“过尽千帆皆不是”就翻过一页,也许我写到“斜晖脉脉水悠悠”才另起一章,也许龙女士连“肠断白萍洲”也一吐为快,三书风格大抵如此。

王德威教授以长文评介《巨流河》,他称这本书“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容我照样仿制,《巨流河》如此精致,如此雅正,如此高贵。《大江大海》如此奔放,如此丰富,如此变化。我的那一本呢,我也只好凑上三句:如此周密,如此老辣,如此“江湖”!

读《书滋味》一书的时候,笔者内心是在想,我若是有这样的文笔,去做文字工作者,怎样也不会饿死的呀。

王鼎钧,其人其文让人慨叹,令人叹服。罗胖评价他,文笔好,见识高,笔下都是难得的佳作。

豆瓣网上,《书滋味》的编辑推荐语是: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书滋味》豆瓣评价

他是散文界的博尔赫斯,传记方面的传奇。

《昨天的云》以及后续共同组成了王先生的自传四部曲,在《昨天的云》的序言之中,王鼎钧先生写到: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透过昨天的云,我依稀看到了今天风云变幻的来去脉络。

02.《文学江湖》:穿越百年的江湖世界

读他的书,能够带我们看透善恶、成败和时间。

王鼎钧先生,今年92岁,现居美国纽约。他几乎亲历了上个世纪中所有的重大事件。

他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县兰陵镇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经历抗战,打过游击,1942年入读李仙洲将军创办的“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1945年,20岁的王鼎钧弃学从军,随国民党宪兵团接收东北,再转入后勤机关,辗转天津、河北、上海,天津战役中还当过解放军的俘虏

那一段时间,是苦闷迷茫的。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在《书滋味》里,王鼎钧先生写到:

我们那一伙文艺青年,得意的时候读老舍,老舍教我们冷讽热嘲、幸灾乐祸;失意的时候读鲁迅,鲁迅替我们骂人;在家读巴金,巴金教我们怎样讨厌家庭;离家读郁达夫,他教我们怎样流亡,怎样在流亡中保持小资产阶级的忧郁,无产阶级的坚忍,资产阶级的诗情画意。

1949年,王鼎钧随后勤单位撤退台湾,5月,台湾宣布戒严

1950年,25岁的王鼎钧

王鼎钧在高压统治下为报纸副刊撰稿,并先后担任“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组长、《中国时报》副刊主编等职。

他在台湾的三十年,亦是冷战的三十年,国民党支起特务组织大网,强化意识形态控制,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因为有过解放军战俘经历,又拒绝加入国民党的情报组织,当局对王鼎钧极不信任,长期对其跟踪监视。

1972年,47岁的王鼎钧

1978年,王鼎钧53岁的时候。美国西东大学邀请王鼎钧担任双语教材主编。他就此移民美国,远离了台湾“文学江湖”的纷争。

1988年,63岁的王鼎钧

1992年,年近七十的王鼎钧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将自己的前半生写成回忆录,历时17年才全部付梓。回忆录共分四卷:《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讲述了他在抗战、流亡、内战、台湾戒严时期的经历与周遭人事。王鼎钧说,写作回忆录四部曲,他是用了“等了一辈子的自由”

2013年,88岁的王鼎钧

他用超越私人恩怨与党派立场的超然,用同情理解之心与沉郁的笔调,写尽了二十世纪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03. 不仅不喜欢鲁迅的杂文,还不喜欢……

我不喜欢鲁迅,那时我从未说出口来,即使是今天,说这句话还有些胆怯。我知道陈西滢、梁实秋、胡秋原、苏雪林也不喜欢鲁迅,但是我那时并未读到他们的评论,我的耳目所及尽是高度称颂。

我不喜欢他大概是气性使然,我欣赏文学固然有局限,鲁迅先生恐怕也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

年轻的时候,王先生认为:如果说读书变化气质,我拒绝变成这样的人,我也不能欣赏、不敢亲近这样的人。我在说我学习的过程,并非搞文学评论。

其实,王鼎钧不喜欢的不只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他还不喜欢这些……

我也不喜欢巴金、茅盾、郭沫若,他们都是高大的文学偶像,我对他们的成就总有几分怀疑。香港作家林以亮为乔志高译的《大亨小传》作序,文中有一般插话,他说,昔人那样推崇斯坦贝克,后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好意思。

我想斯坦贝克的名字也可以换成别人,例如巴金……那时我觉得他们的作品冷酷,不能陶情怡性。

后来到台湾,我进文宣单位做事,知道文学作品可以先定方向,然后朝着方向设计。苏东坡设计“危险”,写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他拼贴足以产生危险的四项因素,事实上四项因素并未同时存在。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评论家以“写实主义”之名推广,代换人生的现在和未来。“写实”并非“写事实”,但是那时并没有人告诉我二者有别。

后来面对采访的时候,王鼎钧先生再次强调了这个只是自己的观点,而且说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不是评论家,评价别的作家其实是不好的。他说:

我说我不应该妄议前贤,随便批评前贤不好,因为他们都留下了遗产,我们今天都是受益人。应该由文学史家和文学理论家去讨论,而不是作家。

九十岁的王鼎钧说:伟人的优点是自己的,缺点是时代的。一个人的观点,有的是边界,有前提条件才能够成立。

他看的比我们通透。

王鼎钧先生笔下的善恶并非绝对,善恶也不是天性。他诚实地写出自己所走过的江湖人生,他诚恳地教导我们要远离恶的环境,要为善去恶。

中国过去的一百年是如此的精彩,过去的时光是那么模糊。而在王鼎钧先生,这位通达有观察力的老人笔下,一切变得如此清晰。

王鼎钧笔下一寸一情,一步一景,一文一世界,看时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又能为之深思。

04.王鼎钧名言精选

1.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2.在乱世,人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3.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4.节俭是一生食用不尽的美筵。

5.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6.青年人的第一线,是跟有成就的老年人在一起。老年人的第一线,是跟有作为的年轻人在一起。

7.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8.人最难心中宁静。真正的宁静中既没有日历,也没有报纸。只有你,只有我,而且并没有你的皱纹,我的白发。

9.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10.“我的人生观”,这个题目在年轻时是个梦,在年老时是本帐;在年轻时为一望远镜,年老时为x光片;年轻时为一问号,年老时为一句号。

11.艺术太美,人生太丑,艺术太庄严,人生太猥琐,艺术太无用,而人生的实际需要太多……

12.并非星多使月球减色,而是月先黯淡失辉,星芒才纵横自如。有为之士在风雨如晦的时代看星,更该想到这一点。

  1. 人是有圈子的,地位相同的人是一个圈子,利害相关的又是一个圈子,圈子连圈子,圈子套圈子,人一生在别人的圈子里钻进钻出,钻累了再回到自己的圈子里休息。

14.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15.人无法丢掉自己,因此自暴自弃无济于事。

16.能征服,谓之坚强。能顺应,也是坚强。

17.海潮虽能努力,不能登上山岸。

18.婚姻,使诗人变商人,商人变诗人;使悲观者乐观,乐观者悲观。

19.糖尿病的治疗,是以病者与病共存为基本。
所以不要希望有人能够彻底改造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患的正是糖尿病。

20.人,从昨天活过来,昨天十分重要,但是人毕竟要投入明天。

2015年,90岁的王鼎钧

本文参考王鼎钧先生书籍内容、腾讯文化网和百度百科王鼎钧词条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