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道原理就可以了吗?

2021-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Mark在火星

写作跟其他任何一项技能一样,学会它都需要有一套方法论,就像学习数学一样。

小学数学课本里每一章基本上的学习路径如下:

1、概念:解释原理

2、习题:帮助理解原理

3、应用题:通过练习掌握原理

学习写作的路径也是如此:

1、概念:写作就是传递感知,传递作者想让读者了解的感知

2、习题:通过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理解感知的基础原理;通过选择理解写作的前提;通过格式化写作理解感知的传递原理;通过元素的逻辑关系理解感知调动读者的感知;通过修辞手法帮助作者理解读者的感知。

3、应用题:通过划词性、划分逻辑关系等钻进作者的脑子,通过写作掌握以上原理

但直到这些是不就 ok 了呢?显然不是。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日更中断的呢?

因为仅仅是听过,不代表自己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不代表自己就会去这样做。可是绝大多数人对于学习就是这样认为的,好像上上课自动就会了。我这些年花在上课上的钱已经有几十万了,不得不说很多课程都非常有价值,但我真正理解并且能够用出来,还能形成习惯,就像长在我身上的能力不多。越早上的课,这种现象越明显。

很多人学习写作,仅仅是因为短期的压力或者兴趣使然,并没有长期的眼光和打算,所以一旦「短期」过去,压力或者兴趣消失,学习和练习写作的动力就不存在了,被其他的兴趣或者压力代替,自然而然就把写作「给忘了」。

真的要学好写作,或者说学会一项能力,之前我在文章里说要给写作赋予一项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发现这样并不确切,因为重要的意义也可能是「短期的压力或者兴趣使然」,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重要的意义就不在了。可是我们从来不会忘记吃饭、睡觉、上厕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做不行啊,它们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刚需」——所谓刚需,就是一定要做,不做不行。

刚需的生意都非常好做,比如那个著名的「卖铲子」的商业模式——给淘金的人卖铲子,因为淘金就一定要用到铲子,否则挖不了矿。写作也是如此,我日更都今天为止已经是第 49 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而且这次日更的行动越来越没有压力,因为它在我心里已经成为「刚需」,想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会写作是不行的。以前我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直吃亏,现在明白了,岂能不写——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能因为走路累就不学走路了吧?

只有意识到「刚需」,我们才能触碰到学会一项技能的最关键一步——行动。毕竟无论知道多少概念,要是不用,不就像那水底的月亮和镜子里的花一样,只能看看而已。你能够忍受肚子饿的时候一桌美食在前,自己只能看着?

很多技能往往都是这样学的,譬如我现在正在教闺女投篮,我当然希望她能够尽快学会——-学会的意思,是指能够在篮下轻松地投中,命中率高于20%即可--也就是说投10个球进2个即可。你要知道,一个人学会一项新技能,是很难的,所以老师教授的过程也是很难的,但凡脾气有些急躁或者没有清楚的方法论,教学过程都会不那么顺利。因为初学者最缺的往往是信心和耐心,这是他们的「刚需」,老师一旦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绝大多数初学者很快会被自己的笨拙打击得毫无信心。

所以老师要把训练过程分得很细,每一步的难度都不太高,让初学者稍稍努力就能学会,这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即便如此,绝大部分人还是在每一步的练习都不那么顺畅,这时他们会自己打击自己,老师就需要鼓励,他们做成功一次,就要像中了大奖一样给他们热烈的鼓励,这考验的就是老师的「信心」。看起来很繁琐,对吗?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教会学生,是老师的「刚需」啊。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初级阶段,有些学生会进步非常快。比如闺女今天在 20 分钟内,已经在罚球线进了 30 个球,大大超出我的预期。这 30 个球是怎么进的呢?我一开始并没有定 30 个球的目标,而是开始跟她数数,鼓励她投进 10 个,这花了大概 10 分钟;完成之后,我刺激了一下她,要不来 20 个?她答应了,大概只花了 6 分钟,就完成了;她变得很兴奋,主动要求投 25 个,果不其然,大概用了两三分钟又投进了 5 个;我看她很累的样子,让她休息一下,故意挑逗她,要不今天就这样算了?她说不行,我今天要投满 30 个,创造纪录。喝完水她信心满满地又站起来了,很快就投完了 5 个,其中有 3 个是连进的。

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训练——整个过程中,我做的就是不停地鼓励她,帮助她调整姿势要点,跟她捡球,偶尔在目标上刺激一下她。虽然她最终累得快走不动了,但是她内心是非常喜悦,已经约好明天继续去打球。

回想笑来写作训练营,大致就是这个运作模式,留在参营同学们心目中的都是快乐。

快乐,也是一种「刚需」,谁说不是呢?所以,写作啊,不是知道原理就可以了,得写,天天写,天天快乐。

哈哈,全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