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你的认知为何没一点长进?
读了那么多书,你的认知为何没一点长进?
卢晓周
最近一段时间,更新的文章都是围绕我首度提出的《信任关系框架》来写的,当然植入了很多的案例,你懂的。《信任关系框架》这个概念,来自我大量的实操案例和深度思考的结果,这背后就离不开大量的学习和阅读。因而,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谈阅读的问题。
记得很久之前,就有人担心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会让人们远离阅读,甚至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阅读,而且还和很多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担心和对比都是多余的,中国人的读书情况,恰恰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情况并不乐观,据2016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犹太人以64本人均阅读量雄居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40本、20本、11本。可喜的是,我国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是逐年提升的。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这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快到我们不知如何应对,快到我们总有些心慌。我们害怕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害怕在每一个社交场合因为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而出丑。正如胡赳赳曾经说的,如果你听不懂对方嘴里的新名词,这场对话,其实已经结束。为了能听懂别人说什么,我们就得去学习,而阅读就是学习的一个途径之一。
我曾经在《为什么你在别人眼里是个傻瓜》一文说到过,当你不能理解一个基本概念,或是对一个概念进行了似是而非的点评,其实就暴露了自己的思维水平的高低,这很容易让别人看出你的认知层级。鄙视链形成的起点,可能就是从我们认知升级太慢开始的。
在古代社会,只要熟背圣贤书,只要按照圣人的思想框架去写出官样文章和为人处事,基本上就能一劳永逸,终身有益。因为这是一个变化极其缓慢,甚至没有变化的社会,也不允许你脱离官方指定的思想框架,否则你就是异端。孔老夫子的言论,能成为几千年的读书人的指定教科书,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的停滞。
而现在的情形则彻底不同,日新月异都不足以形容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和变化,信息的交换速度一旦得到提高,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急剧的变化带来的冲击。大到社会、经济、商业、营销等等的演变,小到一个网络热词、话题、表情包,无不对我们旧有的思维框架、知识结构带来挑战。
认知升级就是我们面对挑战,自觉的进行蜕变的过程,就是要加快知识的更新迭代,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自我提升,因而终身学习就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阅读,显而易见是一个快速增值的方法—其实,参加分享、培训,也是阅读别人的思考的一个过程。但是不是坚持把一本书看完,就意味着认知升级完成了呢?是不是看完一篇所谓的干货,就意味着自己的思维、见解得到了提升呢?显然不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或者说学习其实是无效的,因为阅读、学习的方法不对。那什么才是正确的阅读和学习的姿势呢?我想说说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至今我依然坚持每天看书至少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则更长。而且我也基本上保持了每周更新一篇原创文章的节奏,还不包括在微博上的碎片化分享。那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看哪些书才能有效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呢?下面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一、如何正确的阅读?
1、主动思考
阅读有两个前提,一是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二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佐证。而这两个前提都基于一个推动力:主动思考。没有这个主动思考,你就不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不会有疑问。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所谓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就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要么是赶时髦,要么是打发无聊。这样,也就对自己的认知毫无帮助。
其实很多人是没有问题的,或者是根本提不出正确的问题,很多人的问题其实是钻牛角尖。提出一个聪明的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甚至问题本身比答案更为重要。当然,仅仅停留在有问题上还不行,还必须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有了答案之后,你就会围绕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就必须寻找佐证。
为问题寻找答案,为观点寻找佐证的好处就是,循着你寻找答案和佐证的路径,你就会把所有关于这个答案和佐证的知识串联起来,就像你手里拿着一根线串起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一样,这根线就是你的问题。富兰克林曾经说: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查找一个资料的时候,意外发现的另外一个资料。
如果没有问题,你就不会想着去选择答案,如果没有答案,你就不会想着去寻找佐证,因而你就不会发现其他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果你有主动思考,并且有满脑子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秘密,将渐次为你打开。
比如说我首度提出的信任关系框架这个概念,就是我对传统营销乃至商业思维进行的观察,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和商业框架已经完全坍塌,而是建立在截然不同的逻辑之上的,因而我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信任关系框架。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商业案例,留心各种最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在我为客户做咨询策划之时,大胆予以应用,这样就为我的信任关系框架的概念找到了佐证。
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寻找观点的佐证,这个过程就完全依赖自己的主动思考。所谓主动思考,就是凡事要带着脑子。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很平庸,就是他们没有问题或者没有正确的问题。他们凡事都认同,要么是反对,但就是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在工作中,那些不能提出问题的人,几乎就是不会主动思考的人,也就是没有带着脑子上班的人。
很多人开口闭口说什么干货,我敢肯定,他们根本就不具备识别干货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进行主动思考。
2、自我训练
很多人看完一本书,往往一无所获,过不了几天,甚至连书名、作者都忘记得一干二净,更遑论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样的主要观点,是不是回答了自己的疑问。简而言之,就是白看了。
大家都知道,读书要做笔记,要做批注,对某个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延伸、提炼,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训练,把书中的观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很多人觉得做笔记仅仅是为了加深记忆,其实这并不全面,做笔记、批注,是建立了一种反馈机制,在你和书本之间建立了连接。
通过自己的文字,重新组织对某一个观点的见解,这种反馈机制的建立,异常重要,就会让你有一种收获感和满足感,极大的提升阅读的兴趣。这种反馈机制,还会激发你更多的思考,会串联起你诸多零零星星的问题。
自我训练的反馈机制最为核心的还不是做笔记、批注,而是有计划的进行写作,要把各种思考形成有系统的分析。比如说,我在阅读时,会把所有的思考都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备忘录其实就是我的读书笔记。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录,如果能贯穿成一篇文章,就顺理成章的写成了。如果不能,就发微博,进行碎片化的分享。而且,我经常会习惯性的去翻阅自己的备忘录,比如昨天晚上,我在翻备忘录的时候,发现一条很久的思考,居然就是《信任关系框架》这个概念的核心思考,然后我就据此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加内容。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看来只能在训练营里进行分享了。
我看到一个资料,说毛主席在长沙读书的5年时间里,光读书笔记、各种批注就有100万字,这还是有据可查的,还不包括那些已经遗失的材料。可见,牛人都是自我训练的结果。
我在2016年完成了新媒体营销一书的写作,将近60万字,加上这些年零零散散的碎片化分享和在公众号更新文章,差不多将近200万字。这些文字是否出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写作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训练。
这种自我训练的好处就是,一是训练了自己的文字能力,二是把自己的思考更加系统化了。缺少这种自我训练的人,是很难写出什么干货的,当然,更无法完成认知升级。
3、敢于分享
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其实也是一种反馈机制。你读完一本书,到底有没有对自己的认知有所帮助,自己在这种认知之下的见解是不是正确,分享出来,就能得到佐证,大家的点赞、评论就很容易看出来。
有些人不愿意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其实是肚子里没货,还有一些人动辄骂别人是吹牛,也是肚子里没货。要是真有什么真知灼见,分享出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一目了然吗?骂,其实是虚弱的表现。
当然,骂也是一种反馈,至少可以借此反思一下自己的论证是否严密。而那些在社交媒体积极互动的人,我们则要感谢,因为这种正面反馈对于我们是一种激励,而沉默的连点赞都没有的人,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也在阅读中没有给自己建立反馈,他仅仅是看客而已。
分享还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连接,可以为我们找到更多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这种反馈的意义,比分享内容本身更大。
二、阅读哪些书籍?
到底哪些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认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阅读的选择可能也是千差万别,但我觉得仍然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
1、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不是作者的名气
现在只要愿意自己花钱,谁都可以出书,出版门槛的降低,把无数“假冒伪劣”专家大师们的粗制滥造的书籍推向了市场,这无疑加大了我们选择的困难。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所谓大V、网红们,靠着粉丝数量积攒的影响力,也纷纷的出书。很多人就是迷惑于这种大V的名气,纷纷掏钱捧场。我记得我也买过一位所谓文案大牛的书,不说上当受骗,至少就书中的内容而言,真的不值标价。从这以后,我是下决心不买这类被吹捧出来的牛人的书。
2、读经典
要重点阅读所在领域的经典著作,不要追逐那些所谓的畅销、热门书籍。经典是价值的沉淀,已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而很多畅销、热门书籍,就像电商平台上的爆款,大多数是刷出来的。
经典著作是我们构建知识大厦的地基和框架,没有坚实的地基和牢固的框架,是很难建起大厦的。找到自己所在领域的经典著作,花时间狠狠的深读一篇,对于自己的认知是大有裨益的。
3、跨界阅读
如果按照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的观点,我们现代社会所构建的所有学科都将统一在算法这个唯一的逻辑之下,那也就没有了跨界这一说了,当然,我们目前仍然需要在自己所关注的领域之外,进行跨界阅读。
就我自己所关注的品牌、市场、营销和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营销之外,我会更多去阅读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等领域的书籍,甚至我很少去读什么所谓的营销书籍。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营销形态来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不仅仅是商业、市场、营销层面上的事件,而是一个社会学乃至生物学、进化史上的事件(PS:这句话来自我的手机备忘录2016年11月2日18:16的一个记录)
三、试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点可能非常困难,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丰富的阅历,还得有一点点天赋。为从2006年开始使用博客,写了第一篇博文开始,慢慢有意识的去进行写作,大概化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于2016年动手写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系统的梳理这10年来自己关于品牌、市场、营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商业等等方面的思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我训练。
有了社交媒体,是否出版其实已经不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不必浪费木材制造的纸张。当然,重要的是这个写作的过程。如果你愿意,也应该动手写下自己的每一个思考,到了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为自己构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知识大厦。
开始吧,从每一天的阅读开始,从每一天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开始。
洞见,为你所见
市场战略 | 内容生产 | 传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