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现读书笔记

《共享经济》--1999

2016-01-06  本文已影响73人  清绝无为

我一直认为uber的路子很牛,以为他是方便人打车,结果发现他对好多行业存在危险,比如首当其冲的快递,谁知道早在1999年就有一个外国姑娘创建了一个基于共享模式zipcar,好吧,在看书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听说。

zipcar是做什么的呢?通过共建一个平台,让用户将自己的车子放到平台上,然后登记自己车子的闲置时间,按小时对外出租。这个创意的逻辑来源于解决麻烦:1.她上班后车子停在公司时的闲置以及附加外付的停车费。2.解决小时性租车需求时,手续简便化。

从逻辑上来说,这两个理由太充分了。所以姑娘放着家里两个奶娃娃(貌似有两个娃不应该叫姑娘了)不管了,拉了一支队伍就上了。这其中艰辛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场景:

1.如果第二天平台还没有250万刀钱的话,她的平台将会因资金问题而关张。结果当天晚上她在一个派对上,碰到以前认识的一个投资人。人家上来打招呼问,最近怎么样?她愁眉苦脸的跟人家说,如果明天弄不到钱得关张。人家投资人很轻松的说,没关系,明天打给你。第二天一大早,钱就入帐了。

2.在某一轮新融资中,投资人为了验证平台对车子技术的掌握程度,随意选择某个订单进行跟踪观察。书上这样写到:当一个年轻人手上拿着报纸,很轻松的走到一部福特车旁边,然后看了一下车子前挡(前挡装了平台的外置设备),掏出一张卡,对着那个装置刷了一下,然后就打开门,坐进去点火开车走了。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在角落里偷偷站着两个在观察着他,这些投资人也终于相信原来美国人也会将车租给别人。

说到这个,我必须要回过来说,这个平台刚刚建立的时候,在资本市场是绝对遇冷项目。因为这些人认为,美国人不会喜欢将车莫名其妙借给别人,因为会担心被弄脏,被偷。所以这个平台完全是无任何卵用,在无法解决的安全保障性面前,其发展是相当狭隘的。

我觉得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大部份传统行业的人在接受新生事物上都天然存在障碍。即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更妄论上个世纪的90年代。

这本书实际上也分上下两部,上半部大部份是在诉说关于作者创业那点事,关于zipcar的一系列事情;下半部则在说她认为与共享有关的其他互联网平台。而我认为,关于她对于平台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有借鉴与学习意义。反过来说,到其他人的,那么就是过于浮在水面上,并没有太多的意思。所以看前面就可以了。

前几天我们团队小伙伴也写了一个笔记关于对于《创业维艰》的解读,我觉得他的理解角度很特别。他说,“创业维艰”描述解决困境问题的两个终极办法:融资或者卖掉。我在当时理解时认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他都没有放弃,总会有一个不算太坏的结果。是非常正能量的。而我的小伙伴是这样理解的:这老家伙因为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有一个无底线的投资人,有一个忠诚无比的执行。有了这三件法宝,才所向披靡。

所以问题的两面性维度在任何时候都会被用到,理性分解,多角度看待。学会和习惯这样思考维度对人的成长是有极大帮助的。

再说回来关于共享经济,时下来说很多网络平台都是基于这个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最为典型的且已然成功的,放在国外AIRbnb,uber;放在国内那就是滴滴快的。目前在b2b平台上也显现了关于共享经济的概念,说到这个书里对于该概念的归纳,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

1.利用过剩产能实现实际的经济效益。

2.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建立共享平台,使分享变的简单易行。

3.个人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

我记的我们的一个投资人这样总结关于2b的创建理由:因为过剩。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下,所有人才会努力的寻找办法,没有绝对强势的一方。这意味着市场谈判中双方的权利是相当的,而如何使得双方可以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这就是平台的意义。

而使用科学技术(换成现在的说法是使用互联网技术),也就是利用技术使得有些东西变是的简单。比如zipcar中提到的单机设备通过远程技术可以解锁,这在十几年前应该是绝对先进的技术。所以一经推出,立刻获得巨大响应。因为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的使用便捷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个人合作者的影响力,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个体的决策力。比如目标用户群体的决策力有多大,比如uber面对的群体已经足够大了,但还有他不能覆盖的群体,比如baby级的,以及有一些目标是针对女性的等等。所以个体的影响力也就意味着其自身的权利有多大。

虽然说这几个道理没什么,但串起来就是意味着有什么,特别是在1999年就能想到并付诸与实施的人。

前几天在书店翻到写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前面没多少页的时候,作者提到马云早年搞中国黄页。刚刚弄完不久,事业略有展开的时候,中国电信也发现了他并也开始开展相应业务,他当时认为必须要跟电信合作才能持续生存。所以他整体并入,并前往北京进入政府电商部门负责人。但不久他就发现与政府理念不合而将整个部门拉出来创建了:阿里巴巴。当然也后来有了一句,到现在为止也蛮有道理的话:任何大佬一开始看不上,后来是看不懂,最后是来不及。可是,我认为这话放在现在就不太适用。因为现在的大佬们都急着想转变,而不是那个1999年正在起步和腾飞的时代。

我喜欢这本书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成功的女ceo。我的合伙人在选择我的时候跟我说,选择一个女ceo是风险很大的,因为女性成功创业者在榜单上很少,比例几乎低的有些吓人。现在每次看到女性创业者都会转发给他:

您瞧着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