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散文

用人的一生来形容唐朝诗歌发展

2018-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桑葚下了

想了解初盛唐诗歌,就要先知道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在以前讨论唐宋诗区别的人老多了,最普遍的看法就是唐朝人比较任性,而宋朝人比较成熟理性。就跟现在的青年小伙和中年大叔差不多。

我们来看个比较中肯的说法,钱钟书在《谈艺录》里就认为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好了,我们就从这里知道,唐宋的诗歌并不是依靠朝代去区分的,而是根据不同的风貌不同的性格来区分。那要问到底是怎样的风貌和性格?那就需要看看当时他们生活的环境了,因为唐宋诗歌的区别的主要因素还是在其社会环境上。马克思就说了这个道理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牛的朝代。李唐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所实话其实是隋朝啦,不过隋炀帝不给力,穷兵黩武不好好照顾百姓,被超级门阀李渊领着几个儿子给干了),李家的皇帝把土地分给广大农民,这样农民都好好干,于是李唐帝国的政治、财政、军事上等等方方面面的强。

而且唐朝逐渐完善科举制,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大道铺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面前。

其实最好的路子并不是科举,因为初唐的科举制并不完善,很多人都是依靠好的出身或者“干谒”做官,科举的路子还比较窄。最好的路子其实是边塞军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当时唐朝军事最为强盛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有着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你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或者是谦谦君子?对不起!整个社会都看不起你……

因为统一王朝的稳定,让从魏晋时期以来就开始的人口迁移变得更加便利,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就更加迅速。南北朝不同风格的文化不断交融,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就搞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汉朝的文学老是夸张描写人还有周围的环境,比如说皇帝出游啊打猎啊,一点小事都能洋洋洒洒写一大片(详细参考司马相如《上林赋》);而魏晋时候的人喜欢思考人生,他们搞了个叫“玄学”的东西,没事就追求内在的心灵和哲理(详细参考王羲之《兰亭集序》)。但是唐人就把这两种给结合起来了,它把主题转到了人的本身上,他们是对现实的肯定、憧憬和执着。

这就是产生盛唐诗歌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这很重要,划重点的!

好了,知道盛唐诗歌怎么来的,我们就看看他的发展历程吧。我们还是依照钱钟书在《谈艺录》里的看法: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钱先生本来想说什么咱先不谈,这句话终于是引出我要说得最最最最重要的东西啦,那就是:把唐诗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人的成长。

没啥奇怪的,没有哪个文体是一下子成熟的,一定有它发展的历程,这是文学史上必然的事情。

好,大道理讲完了,让我们看看唐诗到底是怎么成长的吧。嗯,几首诗就明白的啦。

不信?不明白你打我!反正你也打不着。

废话不说,正题开始。第一首诗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高中学过的名篇呐!美不美?当然美,因为老师要你背过呀。其实说这首诗“盖全唐”不是没有道理的。闻一多先生就赞不绝口:“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好吧,我承认我偷懒不愿意分析这首诗,可是看看大家的分析不是更好吗?

这首诗是有着淡淡的憧憬和悲伤的,读一读,有没有那种你少年时候感春伤秋思考人生哲理时候的感觉?站在江边,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着无穷的宇宙,去思考对人生的轻烟一般的丁香姑娘一般的惆怅和哀愁。

快说,像不像你,像不像你的说说你的微博你的朋友圈!它就是少年时候的一种代表啊,少年不知愁滋味,诗里带着的哀伤是甜蜜的是轻快的,表现的是对青春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和激情。这不正是年少的我们吗?

少年慢慢的成长,行至青年,即将佩剑出走江湖,要自己闯一闯了。这个时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那种涉世未深的淡淡的伤感消失了,化作了壮志满怀的歌唱: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青年的诗人开始行动起来,珍惜时光,渴望建功立业。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之后,是张若虚刘希夷之后的又一个巅峰。当然人生不仅仅是一往无前的凯歌,也有低谷和暗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初涉世事,遭遇挫折,青年人的热血却浇不灭。失意的背后有一种奋发勤勉在里边酝酿着,绝不会轻易认输。这是一个人生的阶段,也是盛唐诗在这个时候的性格和风貌。就算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陈子昂在写《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你读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政治失意苦闷无处抒发的牢骚鬼吗?并不是吧。

什么?是?你过来,看我不打死你。不管你咋看,我在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上小学,那时候就觉得它和李白和杜甫和李绅不一样。现在看,是因为孤独啊。那种怆然的孤独感,那种高蹈胸怀苍劲奔放的情感(此处抄袭,我真的不会分析诗歌,而且人们都总结的那么好了,拿来用吧哈哈哈)是李杜他们所不具有的。

但不能说李白就不如陈子昂。“白也诗无敌”,他是盛唐诗歌的顶峰,整个唐朝诗坛的一哥,被无数人追捧,就像是一个正在走着上坡路的青年人。众所周知,唐诗多是绝句和律诗,而李白最擅长的却是歌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这个痛快淋漓的文体似乎毫无拘束毫无规范,天才致极的表现当时文人的形态:抱负满怀,傲岸不驯,恣意反抗,欣欣向荣。而李白,正是他们中最优秀的一位。龚自珍说他“庄、屈实二,不可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他的确是融合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变成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极峰。

儿并不是人人都喜欢那样鲜衣怒马的生活的,有一些就看淡功名利禄,开始追求宁静平和。于是唐诗也有了田园诗的巅峰——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简洁、明朗、优美,幽静之至又生趣盎然,并且富有哲理。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啊。他朋友孟浩然的诗也不差,一首《春晓》从小学就背过来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代表了一种人的生活态度,虽然是求仕而不得,但就像是陶渊明一样,他们都从中脱离,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人到中年,就变得沉郁规矩。杜甫当然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可是杜甫又与其他中唐诗人略有不同,杜甫擅长律诗,尤其排律,因此在沉郁顿挫的同时依然能够给人以慷慨磅礴之感,还能够找到盛唐诗的影子。而之后的韩孟诗派,就真的是逐末流而舍本源了。

无论如何,安史之乱之后,盛唐诗所存在的社会氛围消失了,李白这样不事雕琢恣意妄为的诗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孟诗派这样的苦吟诗人。唐诗步入中年,就消失了其中的精气神,就不再叫盛唐诗了。

至于晚唐,垂垂老矣的暮年,暮气沉沉,就更难以找到盛唐诗的影子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