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电影

“贫穷”背后的“民族恨”

2019-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神秘人XXB

今年的金棕榈出乎意料之外,但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颁给了韩国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

有的评分吹破天际的认为是最近十年最好的电影无二。

有的评分却低到让人不忍直视。

当然,戛纳史上难得的商业类型片夺冠着实有些令人吃惊。

但是既然能在戛纳这一国际顶尖的电影节上令人刮目,

《寄生虫》也必定不会只是一部简单的商业类型片。

寄生虫

Parasite

2019-05-21

导演:[韩]奉俊昊

演员:[韩]宋康昊

[韩]李善均

表面的穷人政变

整部影片表层故事的设计基调其实非常简单。

切入点是许多影片都刻画过的“贫富差距”。

整个故事总结起来其实也可以借用豆瓣上的一个短评:

“社长一家做的事情其实都非常合理,但是从穷人的眼光去看就变味了。”

这背后的潜台词即是,部分“穷人”本身就带有着自卑的特质。

比如影片中一处极有意思的设定。

因为主角金家一家都住在半地下的破落房屋中。

所以醉汉在“家门口”撒尿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常事。

然而就在金家为庆祝手机重新开通以及顺利连上Wifi的“家族派对”上。

醉汉好巧不巧地选择了在此时登场。

金父的做法是隐忍,儿子基宇的做法是无动于衷。

等到好友敏赫送石,“顺路”呵斥了醉汉一顿。

金家整个欢腾。

金父说:“你的朋友真有气势。”

金母说:“不愧是大学生,气势就是不一样。”

然而呵斥醉汉与学历文凭之间其实并无一点关系。

原因归根结底是“穷人”阶级特有的怕事、卑微。

随着剧情的飞速推进,金家凭借着自身超凡的智慧以及富人朴家无与伦比的“低智商”,迅速举家攀升朴家的帮佣身份。

这之间四次几乎完全重复式升迁过程:

编身份——“偶然”提及——入职

使得剧情获得了“神速”的发展。

同时这种直梯似的入职过程也让金家举家产生了一种自以为跻身上流的错觉。

在朴家外出郊游的空缺时间内,

这一帮“寄生虫”迅速取代“主人”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人。

此时,醉汉再次“恰巧”来到金家的半地下屋前。

这时的金家早已“不是”之前那个穷困而卑微的下民阶层。

于是儿子搬石,父亲抬桶,

与“贱民”醉汉之间展开了一次激烈的“革命”肉搏。

但是错觉终归是错觉。

在“奉氏”惯用的“飞踹”动作之后,

导演开始从固、液、气三态多角度、全方位捣毁这群“穷人”的幻想。

敏赫送给金家的“珍贵”石头在一场洪水中悄然浮起。

原来敏赫非得让基宇代自己给多惠上课的原因,是他以为多惠必然看不上基宇这个穷小子。

一场大雨,在富人看来会带来美好的晴天;

在“穷人”看来却是致命的灾难。

呵斥醉汉,在“富人”看来是张口就来的小事;

在“穷人”看来却是阶级划分的“标杆”。

更不用说那一股弥漫在“穷人”周围若有若无的半地下味道,

最是谋杀“穷人”自尊的有力武器。

但是杀害“穷人”真的就是“富人”吗?

第一个说金父、金母身上有奇怪味道的,是朴家不懂事的小儿子多松。

二年级。

朴会长虽然嫌弃金父身上有奇怪味道,但是并没有当面说出。

而金父听到朴社长吐槽,是因为自己偷藏在朴家的茶几之下。

朴夫人在此之前就向朴会长坦言自己并没有闻到什么奇怪味道。

后来之所以开窗透风,是因为金父前天晚上刚经历过洪水,住在难民营。

应该是身上真的有味道。

更不用说朴会长在扒拉开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的吴近光尸体时候的表情。

合理吗?真的合理。

甚至就连紧跟的朴社长着急救自己15分钟之内不治即没救的儿子。

都异常的合理。

金父杀的是朴社长,但是他实际真正解决的是自己内心的心理障碍。

被塑造的梦幻现实被打破,整个海市蜃楼突然崩塌。

紧接着的致命洪水、生日派对,对地下一家事件的茫然与恐慌。

金父只是在基婷将死之时突然感觉,必须要有人为自己的创伤负责。

而朴社长,不过是整个事件中,似乎最为完美的“替罪羊”。

背后的韩国之恨

整部影片除了表面上设计得极其精彩的黑色故事。

其实还有一些格外吸引人的巧妙设置。

如果说前房屋主人南宫贤子,只从名字上很难确定他是日本人的背景身份。

那么朴社长一家的亲美行为则是完全的显而易见了。

父亲朴东易是美国上市公司的社长、科技新贵;

妻子朴夫人格外的信任美国产,

从印第安箭到帐篷,似乎只要是美国产就是一定的保质保量;

女儿多惠学的是英语;

儿子多松是完全的印第安控。

朴家一家妥妥的“美国代表”。

剩下两家“穷人”阶级。

一个是以模仿朝鲜李春姬为代表的前任女管家家;

一个是以韩国歌曲《独岛是我们的领土》出场的基婷家。

再到后来进驻这个房子的德国家庭。

一整部电影其实就是日、美、朝、韩、德五个国家代表家庭的合成影片。

回顾整个韩国史,有人说韩国是有史以来从没有侵略过他国的国家。

爱好和平吗?说不上。

弱小吗?真弱小。

从最早的古代史开始,韩国就是一直依附于中国存在。

后来的高丽时期,日本、蒙古、契丹三国轮番骚扰韩国。

接下来1910到1945,漫长的日据时代。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

苏联不同意联合国委员会进入北方朝鲜地界。

于是联合国通过新决议,

要求韩国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

1950年,表面的韩朝战争,实际的中、美、苏三国战役。

1987年,韩国第六共和国逐渐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

而她的每一届总统,都不得善终。

如果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那么韩国的整个历史,似乎都是背负着屈辱存在的。

这也形成了韩国所特有的“恨”文化。

之所以“恨”,是因为是弱者,无力反抗,只能恨。

亡国之恨,阶级之恨,分裂之恨。

这个世界上仅有的分裂国家,因为弱小,所以破碎。

也因为弱小,只能去“恨”。

在韩国总统文在寅上位后,继拜访美国之后的第二趟旅程去的是德国。

因为在之前,德国也是个分裂国家。

韩国领导人曾多次去德国探讨统一国家的办法。

但是韩国予德国以劳动力,德国予韩国以经济。

说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利益之交。

在影片的中间,前女管家丈夫吴近光住的地下室里。

陈列了许多贴着各种名人照片的罐子。

有林肯、曼德拉、金大中、李姬镐夫妇等等。

而这些人最显著的共同特质,即是与解放有关。

在整部影片的最后,基宇做着能够买下房子与父亲重聚的美梦。

这一美梦的开放式结局,又何尝不是导演内心渴求国家统一的深切希冀?

文末点赞~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φ(>ω<*) ~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