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大学生活大学生世界

在交流中培养对人的感知力

2018-08-24  本文已影响4人  渡舟弱水

今天用一个严肃的短语来作为随笔的题目,解释一下,我想不到什么浪漫的词句来概括今天的话题。

题外话——听着赵雷的《鼓楼》,码着今天的文字,生活真好。

开始正经说,这个“对人的感知力”在社会上确实是一项极重要的技能。咱不谈道理,只要想一想身边那些对他人感知木讷迟钝的人,就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人与人需要配合的集合(我没有敲错字,集合要比集体涵盖的更广泛)里,如果在交流时不能和他人共频或者get到别人的点,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那么,如何能随着谈话的进行可以动态调整思路,准确的把握在与人交流中的那种分寸呢?如何能够正确的描绘对方的心理活动轨迹、预测对方的心理活动发展呢?这也是市面上许多打着交际心理学旗号热卖的“宝典”背后的一种原因。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言行在与人交往互动中能够多一些积极的效果,少做一些无用的功。甚至有时因为自己的错误预测和猜想,可能会做出愚蠢的言行,会把事情搞砸,会让场景尴尬,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对人感知力的提升,从我们幼年起与父母的互动中,就形成了最初交往模式,并且在幼年最初这样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建立关系、如何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如何实现自己的意愿。从认知心理学上看,我们最初建立的图式是可以根据后来的人生经验不断的进行修饰和完善。故有“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之说,通过与各种形色的人去交流,多在人世场上历练,就有所长进。当然,这是一种修行,如果根基不牢,容易“走火入魔”。为什么金庸小说中每每都有练功走偏堕入魔道的情节,算是一种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影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精神根基不够牢固,在人群中会看到眼花缭乱的纷纷之现象,不免容易跟随着左右摇摆,恍恍惚惚不知去向,最终自己也找不到了。

为什么说青年要尽力让自己有一个上大学的经历呢?大学时段,逻辑思维达到黄金时段,同时又在一个相对自由、多元、宽松的环境中,大学院墙很好的阻隔了某些不良习气和污浊的侵入,几乎身边都是同龄人同文化层次的同学,人格中的性格部分还没有完全定型,理性的自我改造能力日益强大。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大学可以完成精神上蜕变的有利条件。

为什么国家一再的扩招,希望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校园接受教育。就是因为,校园所提供的环境很好的为一个18岁的青年成长提供了缓冲地带。让同龄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仅仅接受专业上的训练,更多的是相互自由的接触认识、交流沟通,让不同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碰撞,彼此取长补短。这个过程会催发一个人对他人感知力的生长。

特别是幼年时形成了某些不良交往图式的孩子,在密集的社会交往中会遭受伤害,而大学作为一种柔和的试练场,很好的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文化学习的不断精深,个人对自己精深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更向往幸福安宁的心灵状态。这都会促使个体走出自我的狭小,配合大学的人文环境,有效的完成人生的飞跃。

凡是经历过大学学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大一上学期结束后回家过年,家里人都会感觉自己变化很大,更多的是自己变得开朗许多、自信许多、开放许多、大胆许多,感觉一下子又长大不少。短短的4个月大学生活,就可以“放飞自我”。如果你想深入的培养自己对他人的感知力,那么学生会和社团一定要尝试一下。下一篇,想聊一聊学生会里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