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回 资治通鉴:真正聪明的领导者,会有哪些高明之处?

2023-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鉴史悟道

《资治通鉴》周纪五 第5卷

周赧王 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原文】

  王乃令赵奢将兵救之。去邯郸三十里而止,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师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赵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入赵军,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间,卷甲而趋,二日一夜而至,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师闻之,悉甲而往。赵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进之。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陈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请刑,赵奢曰:“胥,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师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与廉、蔺同位;以许历为国尉。

  【译文】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三军总司令,率领军队前往阏与援救。赵奢刚离开邯郸不到三十里就停止不前,下令军中说:“如果有人谈及军事,一律处死!” 秦国军队驻扎在武安城西,列阵大喊大擂,武安城内的屋瓦都为之震动。赵军中一个军吏忍不住提议急救武安,被赵奢立即斩首。赵奢军坚守二十八天不动,反倒增修营垒。秦国一个间谍潜入赵军,赵奢佯装不知,用好吃好喝招待他。

  间谍回去报告秦军大将,秦军大将十分高兴地说:“援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按兵不动,还增修营垒,阏与一定不是赵国的了!”赵奢放走间谍以后,下令部队卷起盔甲悄声前进,一天一夜便到了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修起营垒。秦国军队听说后,披甲前往迎敌。赵奢军中有个军士许历要求提出军事建议,赵奢便召他进来。

  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到这里,他们来势盛气凌人。赵将军你一定要集中兵力排出战阵对付,不然必败。”赵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许历以自己违反了军纪,请处死刑,赵奢忙说:“且慢,现在是邯郸那次军令以后的事了。”

  许历便再次提出建议说:“先占领北山的人必胜,后到的必败。”赵奢点头称是,立即派出一万人前去北山,秦军后到,争夺北山无法攻上。于是,赵奢指挥全军猛击秦国军队,秦军大败,撤去对阏与的包围,退兵而还。赵王因此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又任命许历为国尉。

【材料解析】

  赵奢原本是赵国一个基层税吏,后因在平原君家里收租,手法过于激烈,杀死对方9个家丁。平原君见其有勇有谋,不畏权贵,于是将其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担任国家税务局局长。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惠文王赵何召见廉颇和乐乘,问可否救援。结果两位都说道路狭远,很难救援。赵奢回答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赵奢之前是完全没有行军打仗经验的,就连久经沙场的廉颇都没有把握打赢,他凭什么有把握战胜秦军。在赶赴战场时,他做出了哪些高明的决策呢?

  1、借机树立权威,便于统领军队

  上文说到,赵奢是泥腿子出身,搞经济是老油条,但是带兵打仗,这是第一次。虽然赵王授予他三军总司令的权力,但是军队里面都是骄兵悍将,没有一点威信,很难服众。所以,作战之前必须在军队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能有效指挥军队。

  “去邯郸三十里而止,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赵奢从邯郸出发后,便下第一道军令。

  结果军队中,真有不怕死的人,看到秦军在武安地区敲锣打鼓,于是有一名军官建议赵奢赶紧去援救武安。没想到,赵奢直接把对方给杀掉。

  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对于赵奢来说,杀人是最好,最便捷的立威办法。通过杀那些违反自己将令之人,能快速让军中只有他赵奢一个人的声音。

  2、有责任心,对自己、更对赵王负责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行军打仗,不是过家家,不是请客吃饭,哪怕不跟敌人决战,只要军队出去都会消耗大量的钱粮。

  赵奢带领十万大军赶赴前线,事先一定做好充分的规划准备。比如先在邯郸城三十里外安营扎寨,而不是风尘仆仆赶赴阏与救援。这样做,是有他大局考虑的。结果看不清形势的官兵,建议他赶紧去援救武安。

  试想一下,假如赵奢真的听从那名军官建议,赶赴武安,与秦军做生死决斗,这无疑将自己的作战计划暴露给了秦军:赵军原来保卫邯郸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去援救阏与。那么赵军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分。

  假如赵军赶赴武安,被秦军打败,这个责任谁来扛?你说让那名提建议的官兵负责?不可能,再说对方只是建议你这样做,至于做不做是你主帅的事情。不然赵王花钱请你做三军总司令干嘛。

  假如在武安,打赢了秦军,那么赵奢要不要奖励那名官兵?不奖励的话,大家就认为你赏罚不明,后面很难服众。奖励该军官的话,那等于打了自己的脸,因为出发前,已经三令五申,不容许有人插嘴提建议。

  所以没有听从官兵的建议,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更对千万士兵的性命负责。

  3、有很强的逆向思维,善于迷惑敌人

  阏与地区有军事危机,赵国派兵援救。正常的将领都会带兵快马加鞭赶赴现场,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是这样想的,也希望赵军这样去做。

  结果赵奢反其道而为之,他带领大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外就开始安营扎寨,而且还筑高墙,广积粮。这是向敌人发出两个信号:第一,畏惧秦军,不敢前进;第二赵军的目的原来是保卫邯郸,至于阏与要不要救援只是一个幌子。

  秦军为了验证赵军到底是保卫邯郸,还是救援阏与。于是他们派小股部队在赵国武安郊区外,摇旗呐喊。如果赵军来救援武安,那么就可以断定赵军是先救援武安,后再救援阏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军就可以在阏与地区设下埋伏,只要赵军赶赴过来,就立马给予沉重打击。

  结果赵奢既没有急于援救阏与,也没有派兵援救武安,秦军于是摸不着头脑,甚至认为赵军只是保卫邯郸。

  当秦军间谍回去将赵军在邯郸郊外安营扎寨的消息告诉秦军主将后,秦军主将就确定对方畏惧他们,所以开始松懈。然而,赵奢在秦军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赴阏与,从而占据有利地段。

  4、不刚愎自用,善于聆听有建设意义的建议

  当赵奢带领军队赶赴阏与地区后,许历给出两条建议:第一,秦军知道赵军主力赶赴阏与,一定会快马加鞭前来支援,所以要赶紧严阵以待,否则容易错失良机。第二,谁能率先占据北面山头,谁就能占据先机。因为阏与城外有秦军,路上有秦军,如果不站在制高点,到时候秦军前后夹击,赵军就成瓮中捉鳖。赵奢听从了许历的建议,立马做出了军事部署,最后一举大败秦军,夺回阏与。

  有人说,为什么前一个提建议的官兵被杀,而许历的建议却被采纳。这就是赵奢高明的地方。因为前者是对其大方向的指手画脚,比如赵奢是为了迷惑秦军,让对方摸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结果那名官兵直接让赵军目的完全暴露出来,而后者是对其战略性做调整和细化,两者具有本质区别。

  【启发】

  1、作为领导者 ,大方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因为结果好坏都是由自己负责。就好比赵奢,他的目的是救援阏与,但是这个目的不能暴露在外。结果一个军官建议他去救援武安,这就是大方向的指手画脚,容易打乱整个战略布局。

  2、给领导提建议,不要说这个不好,那个好。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不同岗位的人看到的问题不一样。处在底层的老百姓,有能力看清局势,能给位高权重的领导提出有建议意义的方针吗?高度不够,提出的建议也是局限性,否则你就不是基层老百姓了。

  3、下下之人也有上上策。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地位低微,不代表其智慧不够。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每个人的智慧是限的,大方向领导者要自己把握,小细节要多听取下属的意见,因为具体的事情,真正做事的人会更清楚如何做会更好。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区别就在这里,前者就是哪怕某个战场的部队如何安营扎寨都要过问一下,而毛泽东却是大方向给你,具体怎么做,下面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