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第1课/技能拆解练习

一直用“我在学习”来自我安慰,然而呢?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29人  土匪刘小姐
所以,未来见

有一天,我被朋友一句话刺激到了。

我在处理一个事情的时候,脑子有点糊涂。朋友不耐烦的说:你是智商税较多了。我听了不是很舒服,很明显朋友说的就是我平时上课上多了,然而现实生活中没什么一点卵用。

所以,在今年下半年,我不再浮于表面的看书,开始彻彻底底的践行。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方面也是提升自己。

明月老师说,主动学习效能大于被动学习。最高的知识留存率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东西言传身教教给他人。而且很多东西是要反复践行,才能深刻掌握。

这就是深度行动——量变引起质变。


回想前两个月,我对表达力这个技能进行的践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收获,毕竟,从2个月前,我上台主持,竟然结巴,脑袋一片空白,到现在上台掌控自如,虽然偶尔说话有点重复,但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已经能做到顺利完成。

而且我观察了一下,分享人在分享的时候,台下的同事有些都没有好好听,但在我主持和总结的时候,基本95%都在看着我,听我说。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算是这次行动的成功,赚回了成本。

提出一个可刻意联系的概念:心理表征,冒充者综合征。

另外,一定要赚回几倍当初你花的成本,这段经历才算是过得非常有用。而且首先只执行对我们最重要的点。


那么,这一次。我的目标技能是运营

黄有璨老师说,运营很复杂,在N多互联网公司内部,就存在着经典意义上的四大运营模块“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等不同岗位和智能。

还有一些特别的运营岗位,比如“新媒体运营”、“APP商店推广运营”“SEO/SEM运营”(研究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抓取和排序规则,制定关键词匹配策略,优化排名,获得更多流量等,以及广告投放和优化等)。

以及“流量运营”、“淘宝店铺运营”、“编辑”、“QQ群、小组运营”、还有歪门邪道的刷量,刷评论灌水等。

而不同业务类类型的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也不同。

比如工具类产品较为注重效率和体验,通常是产品大于运营、社交类产品注重社交氛围,话题和玩法、内容类产品需要持续做出独特高质量的内容,而且包装好、电商类产品注重产品选品,定价,促销活动策划等,平台类产品非常注重策略和用户维系。游戏类产品重推广,以及各种甚至俗的手段来增加收入。

所以目前看来,不太可能所有的内容都一下精通。

运营拆解

由于概念比较广泛,我暂且以一款产品能够好好的运营,来梳理一下。也就是一个闭环一定会有:产品+用户+运营。而运营就是链接产品和用户的一个桥梁。

内容选题和生产+活动策划执行+推广渠道和形式+用户增加和维护+产品运营(这里还有些疑问,需要去了解)。前三者,在我看来,也就等于后两者。因为目的都是把用户与产品链接起来。

但,每个环节都要有能尽量衡量的标准,也就是以结果为导向,反推工作过程。

所以接下来,我的做法是,找到领域内的高手,跟着学习,然后做作业,也就是干。

而今天公司小伙伴也提出了,市场和运营的区别,干好契合今天的一个小议题,市场和运营,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内部,都是特别不容易讲清楚,甚至很难定义一个职能。

而老黄认为,似乎市场做的事情比较务虚,比如大量的传播、发布会、事件、活动等。但这些工作往往不会被落实到具体的产品数据上。

而“运营”就更加务实一点,任何一件“运营”在做的事情,一定需要落实到相应的数据上,比如流量,注册用户量。用户留存流程,用户活跃率等。

看到这里,我自己也多少清楚了目前公司的状态。运营在做市场的一部分事,市场在做运营的一部分事。

他还说了一句: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好运营,不论策划、传播,还是推广、转化,你也必须样样都能拿的起来。

围绕这几件事,就是活动+内容策划、传播、活动+内容推广、最终转化成交,来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

今天,已经开始落地这方面的计划,所以,未来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