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温暖的情意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石榴蔷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已是一年,年关已到,春节将至。春节,是一个充满喜庆的,充满欢声语的团圆的节日,它应是全民期待的节日。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的我却对春节逐渐失去了期待。

儿时的年味|温暖的情意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样的习俗。

然而,生活的变化是如此之快,这些年来,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年夜饭从家庭的饭桌搬到了酒楼、饭店,人们不再执着于“四大件”、“八大碗”之类的讲究。

“飞帖”拜年的雅事早已成为一个远古的记忆,走亲访友的传统礼仪逐渐为短信、微信等电子拜年方式取代。

“摇一摇抢红包”、“集福卡”的数字狂欢热潮更是铺天盖地一般席卷全国。

这些年来,过年的感觉是“不咸不淡”。近年来,越发感觉到过年的乏味。吃了除夕饭后,剩下的就是空虚了。年初一时,这感觉最强烈。

现在的春节,不单是看尽世事的大人不期待了,就连小孩子也没有了期待。我那八岁的儿子就生出这样感慨:“过年真没意思!”

这是怎么了?其实是“年”过得没味了。少了味道的“年”让人也少了期待。

记得孩提时代的我,是很期待春节的。觉得人生最大乐事便是“过年”了。

那时的“年”为什么在我心里有这么强烈的召唤力?那是有原因的。

其中之一,便是过年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鸡腿。那时候的鸡是慢养的“走地鸡”,鸡的每一寸都是真材实料。它的肉香是真实的,才有那齿颊留香的萦绕。

还因为那时食物的匮乏。一年到头,能吃到肉的时候屈指可数。而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吃上肉。对肉的渴望,是我期盼春节的巨大的原因之一。

其实,最最让我难忘的过年时的情与暖。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在《除夜》里描绘了守岁的场景,温暖,温馨,喜庆,欢乐。守住情,守住爱,守住丰收,期待希望。

我记得,小时候的除夕也有这样的温暖动人的时刻。

自腊月廿五起家家户户便开始大扫除,把屋子里里外外的都清扫一遍,迎接除夕的到来。除夕那天,天一亮,家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

儿时的年味|温暖的情意

杀猪宰鸡劏鱼,煮熟弄成三牲,配之四果(不同人家水果稍有不同)、年糕、发、甜料等,使用寿金、银纸,配上米酒,加之佛香,先去祭拜土地公,以示丰年,以求得来年的美好。这叫辞年。

小孩子并不懂得那么多,只知道这天出奇的热闹,心情无端的欢快。跟着大人们进进出出,跟着他们一起祭拜叩头,看着那红色的鞭炮随着噼哩啪啦的声音炸成了一朵朵红色的小花,心里也随着绽放出花。

最是高兴的是还能吃上各种点心零食,这在平时是吃不着的。

大人们忙了一天后,便着手为晚夜饭做准备。我期待年夜饭,但我更期待年夜饭后那串门拜早年的时刻。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便手拿着压岁红包挨着个个给我们小孩儿送来,我们接到的是充满喜庆的红包,更是接到了长辈们的祝福与期待,接到了大家庭的暖暖亲情。

而后爸爸妈妈也会带上我们到爷爷妈妈叔叔婶婶拜年,在这一来一往中,我们的情更浓了,我们的爱也更深了。

这样美好的场景在我长大后一直深深印在心里,不曾忘记。这是年味,更是情味。

后来,各自人日子越过越好,但这么有仪式感的拜年却没越来越浓,却是慢慢的淡了,再后来,就只有爷爷奶奶的压岁钱了。

那时的年味还在“守岁”上。那时怎样的一个美好的场景,苏轼有首诗《守岁》把我儿时守岁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村里的小孩儿是全不睡的,等着家家户户放炮竹。每等一家放完炮竹,我们便蜂拥而至,在一堆炮衣中寻得那一个个没烧剩的炮粒。

我们收集完每一家后,便开始清点谁的胜利品更多,完了便回去安心睡去。等到年初一,我们再来个比拼。

儿时的年味|温暖的情意

除此外,有新衣裳穿也是我们期待过年的一个原因。

儿时的“年”已远去,可那年味却永远地留在了心中。

依然期待着,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