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澜梦第17组周作文书香澜梦

成果

2025-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樱冬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4期“果”专题活动。

我们仿佛活在一个被“成果”驱策的时代。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灼的、求成的气息。人们碰见了,三言两语,总要问:“近来如何?有何成果?”那成果,大抵是看得见、摸得着,最好还能标得出价码的。它是一纸聘书,一笔进账,一套新居,或是种种可以晒于人前的、光鲜的凭证。我们被这种可见的成果鞭策着,从一张课桌奔到另一张办公桌,从一个项目跳进另一个指标,像上了弦的陀螺,停不下来,也不敢停。

这自然是成果的一种,沉甸甸的,有它实在的份量。可我的心,近来却总被另一些无声无息的“成果”所牵动。

便想起老家的院墙。那是祖父手砌的,用的便是河滩里捡来的卵石,大大小小,毫不规整。他用黄泥拌着草梗当作粘合,一块块地垒起来。墙是歪斜的,面是粗糙的,与今日水泥砂浆的笔直光洁全然两样。墙头上,他随意地覆了些瓦片,年深日久,便有风携来的土,鸟衔来的籽,竟生出郁郁葱葱的苔藓与瓦松。春夏是绿茸茸的一片,秋冬则是一派苍然的赭褐色。这墙从未挡住过什么,也无人夸赞它的美观,它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与风雨日光融成一体。如今想来,这堵墙的“成果”,岂是那一方空间的围合?它更是几十年岁月的沉淀,是风霜雨雪在它身上走过的痕迹,是那些顽强的生命在它肩头找到的归宿。它的成果,不在于“砌成了”,而在于“活过了”,成了一道有呼吸、有记忆的风景。

这又让我念及山里的古树。游人如织时,没人会在意路旁一株沉默的树。它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的花朵,也不是甜美的果实。它的成果,是它那需要数人合抱的、虬龙般的躯干,是它向着天空伸展开的、交错如网的枝桠。每一圈年轮,都是一次干旱与丰沛的记忆;每一道皴裂的树皮,都是一场风雷与霜雪的烙印。它只是立在那里,从容地、忍耐地生长,将光阴与遭遇,都化作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成果,庞大,沉默,内敛,却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它不向你证明什么,它自身的存在,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此看来,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那种“掌声响起”的成果了?我们追求速成,渴望认可,恨不得每一种付出,都能立刻兑换成等量的回报。我们像那个急着揠苗的古人,失了那份静待生长的从容。于是,过程便成了苦役,所有的等待与积累,都染上了焦灼的颜色。我们忘了,有些最甘美的果实,偏偏结在无人看见的幽谷里;有些最深刻的完成,恰恰发生于漫长的、看似毫无进展的沉寂之中。

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块友人赠的镇纸,是块朴拙的松花石。它不曾被雕琢成流行的模样,只是依着天然的纹理,略加打磨。我时常在工作间隙摩挲它,感受那清凉的、润泽的质感。它无用,不能镇住几页飞舞的稿纸,但它有它的“成果”。它的成果,是亿万年前那场地质的剧变,是矿液如何在沉寂中缓慢地凝结、结晶,成就了这内在的、斑斓的纹理。这成果,时间才是它唯一的匠人。

由此我想,人之为人,其最贵重的成果,或许也并非那些外在的、可计量的功业。它可能是一种性情的磨砺,是少年锋芒化为中年的温润;是一种见识的通透,是从偏狭的溪流,汇入宽容的江海;更是一种在喧嚣中寻得内心宁静的能力。父亲晚年,喜欢在黄昏时独坐阳台,看天光一寸一寸地暗下去,看星子一颗一颗地亮起来。他什么也没做,只是看。但我觉得,那安然享受片刻虚无的身影,正是他一生劳碌后,所结出的最圆融的果实。他完成了从一个奔波者到一个静观者的转变。

这大抵就是“成果”之于我的启示了。它不该只是一座催促我们的钟,更应是一面映照我们的镜。它既有那稻谷满仓的实在与喜悦,也应有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与超然。我们耕耘,我们等待,我们接受阳光,也承当风雨。最终,那真正的、属于你的成果,会像古树那年轮,像顽石那纹理,像老者那安详的目光,由内而外地,长成你生命本身的样子。

它无声,却充满了声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