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心理

行走在价值的开放地带

2024-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的问题,如果形而上一点说,就是:有没有一种价值是绝对的?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具备绝对价值的,不是温良恭俭让,不是恭宽信敏惠,不是仁义,不是孝悌,不是勇,不是诚,而只是一个“恕”。为什么?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就是“不做”,只有“不做”的事,才有绝对的价值!

所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孔子深知价值的边界,更深知人的局限。有局限的人,只能使用有边界的价值。

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既引领人们前进又赋予其生活以意义。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但人生充满矛盾,真善美圣与假恶丑俗就是价值矛盾的突出体现。人们追求真善美圣,既说明人生难得进入真善美圣的境界,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缺失的东西;也说明人生产生着真善美圣并能够有意识地趋向于它。

价值观上不能是非此即彼的态度,不能极端化、绝对化。近年来的价值“中性化”现象,一方面是对过去极性价值观的消解,同时也是对“不好不坏”、“亦好亦坏”这样的价值中介现象的肯定。我们应该做也能够做的,就是坚持多向多维的价值向度,努力地以正价值主导负价值。

比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金钱万能”的价值?“有钱能使鬼推磨”,掺杂着不同人对金钱的羡慕嫉妒恨等情绪。认识金钱的力量,有助于我们准确画出人的行为动机的图谱。我们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也更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如果任凭金钱的逻辑在苍茫大地主宰沉浮,有血有肉的人会不会变得无情无义无趣无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六亲不认、麻木不仁?对金钱贪婪本性无限纵容,会不会彻底毁掉我们灵魂深处最后一点崇高与神圣的追求,最后一丝高雅与浪漫,以及最后一缕诗情画意?

我们不必抵抗金钱的诱惑,只要是合乎道德和法律,赚取更多的金钱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获取金钱的方式,不仅富裕了自己,开发了自己的潜能,还服务了社会,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赞赏人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通过勤劳和智慧获取财富。但当金钱与人生理想发生冲突时,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从吾所好”。

孔子曾这样称赞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物质相对富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享受,感受“孔颜乐处”。精神享受是一个更高级、更持久、更美好的享受,在家粗茶淡饭、喝茶看书的生活,也是一种惬意的精神享受。

再比如,在意识形态上,西方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推销“普世价值”。按照字面理解,普世价值应该是适用于全世界的价值观。但是,这种所谓的“普世”特指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表面上推崇超越现实条件的道德假定,实际上却试图通过这场观念上层建筑中的“圈地运动”,维护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和道德伦理。“普世价值”所到之处,弥漫着硝烟、战乱和民族伤害。

价值必须十分注重合理性,以构筑起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核心原则和起码的底线准则。这些原则与准则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需求与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做出相应的变动,或重新予以诠释,从而使之尽可能切合实际状况并带有导向性。

价值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事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平衡。这就是说,合理性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导向性。缺乏现实性,价值就没有根基;只有现实性而缺乏导向性,价值就失去了培育人的精神的重要功能。

不管是价值,或是道德、法律,所有一些规范和影响人行为的东西,都存在有限性,都应当有边界,避免越界,否则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以简单的价值来要求社会,对现代社会价值的成长来讲是一种障碍,对多元价值秉持的群体来讲也是一种压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