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3
过年那些事儿
鸿羽书舍
◆过年,估计是很多小孩子特别期待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和单调,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穿穿新衣服啊,吃吃好东西啊,玩鞭炮啊,以及肆无忌惮地玩游戏啊什么的。过年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在过年的时候只有玩耍和快乐,而父母则要一进年关就开始发愁:准备什么年货,人家过年,咱也过年,虽然说大家都不富裕,总不能看上去太寒酸,尤其是过年时亲戚来了,总得有拿得上台面的吃的喝的;给孩子买什么衣服,这是最关键的,孩子们盼了一年了就盼着过年能穿个新衣服,甭管怎样,总要给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况且那时候农村一般不会是一个孩子,多的甚至四五个、七八个,因此这是一件特头疼的事儿;亲戚来了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去走亲戚同样要准备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是个面子问题,也是需要动脑筋的。父母说以前走亲戚都是拿馒头、包子、挂面等,再往前更穷的时候甚至会拿窝头。在我小时候,是拿一些罐头啊、麦乳精啊,后来拿鸡蛋糕、豆奶粉什么的,再后来拿鸡蛋、牛奶,现在一般是抱几瓶酒,拿两箱牛奶,提几十块钱鸡蛋啥的,越来越实惠,越来越上档次。时代不同了,手里钱多了,物价翻了几番,支出多了好多倍。
◆一般进了腊月门儿就开始忙年,准备吃穿用度。米面是自已种的,不用买。那时油也不用买,早时候是棉籽油,后来是卫生油(提纯后的棉籽油)、大豆油。肉是要买的,多多少少看自己境况,总得要招待客人、给孩子吃、供奉天地祖宗等。菜是要买的,但那时不是个太大的问题,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著名的大白菜,因为大家都会种,过了霜降开始收获,储存,不但冬天、过年够吃,甚至可以吃到来年春天。另外就是韭菜,是包饺子、包子的最好材料,现在有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有,那时候可不行,冬天里是没有韭菜的,所以要在秋天的时候买好韭菜腌制起来,等到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和大白菜掺在一起,味道足够浓郁,如果能再稍上一点五花肉的话,那就美极了。我们家乡过年有炸藕盒的风俗,所以藕是要买的,现在都是夹肉馅儿甚至还有虾仁儿什么的,小时候其实就是白菜(白菜真的是陪伴了中国几代上亿人的成长),有条件的家庭买好一点的藕,个大、直溜,切出藕夹来也漂亮;差一点儿就买些藕棒棒,个小,炸出来的藕盒也不够脆。包饺子是必须的,按我们那里的风俗,是三十下午包,天擦黑的时候下一次,是三十当天的晚饭,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顿饭;初一凌晨下一次,是素馅儿的,一点荤腥不许沾,是新年的第一顿饭,寓意一年素静(平安健康)。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为“耕者有其田”的主要原因,日子好过多了,物质也丰富了。记得那时候除了肉、鸡、鱼、藕盒等东西外,还会有炸豆腐卷、炸鱼、炸琉璃肉(松肉)、炸地瓜片儿等等。当然这些东西现在也会有,但总觉不如小时候的好吃,按照老人的说法是现在吃高口了(吃好东西吃多了),长毛病了。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视机,过年也没有什么其它娱乐项目。鞭炮当然是要买的,根据个人家庭状况买的多少不同。比较大个儿的鞭炮、二踢脚之类的,大人是不让玩的,太危险。小孩子可以玩小的,象普通的香那么粗,大概2 cm的样子,一般都是红色的,点燃后只是很小的“啪”的一声。有一种爆竹是用来摔的,拿一个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就炸了,现在的家里的小孩子过年时还玩这个。还有一种是可以象划火柴那样,盒子也是象火柴盒那样,即一个爆竹在盒子侧面一划就点燃了,往地上一扔,“啪”地就响了。最好玩的当然是可以上天的,很多地方叫“钻天猴儿”,我们那儿叫“起火”(音),一根很细的竹签,头上裹一个小鞭炮,鞭炮下面装的是产生推力的火药,一点火“嗖”的一下飞上去,在半空中爆开,高级的会有哨子类的加工,在向上飞的过程中“吱吱”作响,很是好玩。如果是太小的孩子或小女孩儿,不适合玩带响儿的,可以玩一种用纸卷起来的细绳状的东西,里面卷的有火药,点燃后不会响,只会“扑啦扑啦”冒火星,如果在晚上会很好看。
胆子大一点儿的可以玩一种“炮子”,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叫,我们那儿是叫“炮子”的,就是在一张纸(报纸等)上,点上一排排的黄色(也有黑色)的如半片黄豆般大小的小疙瘩(火药成分),取一个下来放在石头或砖头上,用锤子等一砸就炸了,质量好的动静比较大,但如果不小心可能会炸到手,当然不会严重。小时候农村会有很多子弹壳,基本是解放前父辈们从村子周围的壕沟里捡的。把子弹壳的出弹口钻对称的两个眼儿,用一小段铁丝穿过作一个环,在环上拴一段绳子,再把弹壳底部用钢锯锯出一个小口,把“炮子”塞进去,甩动绳子,然后突然一松手,弹壳屁股朝下摔到地上,里面的子弹芯撞击“炮子”,“咣”的一声就响了。除此之外,还有闪光雷、二踢脚(还有三踢脚甚至四踢脚)、雷子(形似二踢脚,但只有一响,其实就是大个儿的爆竹),也会有少量的烟花(现在点烟花的多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打扫房屋和祭灶的日子。这一天一定要把房屋打扫干净准备过年,更重要的是把“请”回来的新的灶王爷画像张贴到锅灶上方墙上,把旧的取下来,因为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天庭述职的日子,一直到年三十,这期间灶王爷是不在家的,家里的伙食和日常属无人管理阶段,你尽可以煎炒烹炸,只要有条件就可劲儿玩儿,可劲“折腾”。等到年初一凌晨的饺子煮出来的时候,要把旧的灶王像和烧纸一起烧了,意思是新年开始了,要迎接灶王爷回来上班了。为了防止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己家的不是,以前有个习俗就是蒸年糕或者黄面窝窝(黄黍面的),因为粘性大,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过了小年,那就要快马加鞭地准备年货了。准备年货就得赶集,我们小孩子是最喜欢跟着赶集的,除了蹭吃蹭喝,还可以买新衣服、买鞭炮。
◆现在三十晚上一般都在家看电视晚会、喝酒,但小时候没有电视,小孩子也喝不了酒,咋办呢?于是三十晚上大街上就会每人手里举一个小蜡烛,蜡烛底上插一根棍儿,一群孩子在街上跑来跑去,追逐嬉戏,宛如一条流动的火星之河。鞭炮当然要放,小时候村子里放的爆竹少,八十年代以后手里闲钱稍多了,鞭炮就多了,有几年大街上简直就是放爆竹比赛,大的小的上天的开花的,各种各样,谁家放的多就说明谁家今年收成好。除了放爆竹,家家户户都会抱两个玉米秸到街上,竖在那里点起来,爆竹就是围着篝火放的。玉米秸燃到最后是要倒的,有一个说法说是最后玉米秸往哪倒哪个方向年头就好,这个说法现在想肯定不准确,因为各家倒的方向不不一样的。点篝火的习俗在我们那一片只有我们村子有,即便旁边很近的村子也没有这个习俗。不管是放爆竹也好,点篝火也好,都应该是来自于古老的习俗,那就是要吓唬“年”这种怪物。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还听村里有人说“年”是存在的,以前很多人都看见过。所以一些胆子较大的年轻人就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到村外地头上去等着,等着看“年”的样子。有些人第二天早上拜年的时候就会描述说看见“年”了,是一团白雾,从南往北去了;有人说是一团白气,甚至有人说是一团红光。我想白雾、白气倒是可信的,因为冬天深夜温度很低,白天太阳蒸的湿气凝结,再加上除夕晚上大量的爆竹产生的烟雾,是很可能产生白雾或白气的。
◆过年不仅仅是活着的人要过年,去世的人也要过年,因为阳间阴间都得过年。年三十中午12点之前(有些有同样风俗的地方时间不一样)要带着燃香、鞭炮到逝去的爷爷奶奶、爹娘等先辈坟前,去拜请先辈跟自己一起回家过年,称之为“请家堂”。回到家进大门的时候,要在门前拦一根棍或竹竿,大概意思是自己的先辈在自己家过年,不要跑出去了。进了屋门同样要拦一根棍或竹竿,放棍或竹竿的时候一定要站在门里面放,不然你手里举着香,站在门外放,放完了你进来了,老祖宗却被挡在了门外,那可是大不敬,大不孝。先辈们过完年还要给送回去,称之为“送家堂”,是在初二早上太阳没升起来之前。先煮出饺子在先辈面前供奉了,烧了纸,然后带着燃香、烧纸、饺子、鞭炮等往坟茔里去,走的时候一定要把挡在门前的棍或竹竿拿掉,否则先辈们是出不来的。到了坟茔地,各坟头上压了坟头纸,插了燃香,点了烧纸,然后就放鞭炮,这算也先辈们也跟着一起欢欢喜喜过了年。
先辈们在家过年的这段时间是一定要注意的(现在不太讲究了),从三十中午“请家堂”回来,一般是不准再出去挑水了(现在自来水了,所以就没有了这种讲究),更不能在院子里随便泼水,要不然泥泥巴巴的先辈们怎么走路呢?地也是不扫的,因为一扫地,爆起的尘土会弄脏了先辈们的脸,所以在之前一定要先把院子、屋里打扫干净。再就是不可高声语,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尽量别在上屋供奉先辈的桌子前瞎转悠,更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惊扰了先辈。所以聪明的孩子一般在这个时候都会提一些要这要那的要求,大人们会尽量满足,不然孩子一哭一闹叫叫嚷嚷地在先辈们面前不好交待。
◆初一早上要拜年,辈份小的要到辈份大的人家里去拜年,不管是不是同族,只要一个村里的长辈,都是要去的。拜年的时候真是要磕头的,磕头时主家会拉一下说不用磕了,有的是真拉,有的是做样子。小孩子磕头不是为了给长辈拜年,主要是为了花生、瓜子、糖果等,所以到时候就看谁衣服上的兜儿多了。年龄稍长的人拜年是有讲究的,一般的是一进屋先规规矩矩冲着供在正中的主家的先辈磕一个头,然后再给主家长辈磕。给供奉的先辈磕头,主家是不会拦的。
◆说到供奉,不仅是供奉先辈,还有天地。摆在主屋的是先辈之位,摆在院子里正屋檐下的是天地之位。先辈那里要挂上“竹子”(音,指写有先辈灵位的花名册,按辈份高低排列)或摆好照片,摆上筷子、清水、瓜果等。桌子旁边要放一杆称,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里有句唱词“天地心中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那在供桌旁摆一杆称,意思是说“先辈手中有杆称”,称砣就是看你对先辈是不是尊敬,够不够有孝心。外面天地供奉那里,供桌上方要挂上“天地之位”的神像,桌子上也要摆上筷子。屋里、外面每到下饺子、吃饭的点儿,比如三十中午、三十晚上、初一早上等,都是要摆供的,主要是肉、鸡、鱼、藕盒等炸货、水饺等。外面的天地供在初一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来之前是要上大供的,像鸡、鱼等一般都是这个时候摆到这里的,场面比较大的会摆猪头。小时候家里穷,一般也就摆个藕盒什么的,家里一般都有鸡,杀一只摆上供桌也是相当不错的。
◆说到鸡就想到猪。小时候几乎家家都养猪,年底的时候一般都是把猪卖掉,一头猪卖掉所得的钱过年就足够了,而且还有富余。还有的人家会把猪杀了,称为杀年猪,猪肉留够自家的,剩下的会卖掉,一般都是同村的来买。这时如果谁够霸气买个猪头,那是很牛的。
◆过完初一就该走亲戚了,我们那儿是初二回娘家,小时候每次回姥姥家都是比较快乐的。再就是姑、姨等一众亲戚,只要不是很疏远,一般都会尽量走到,因为一年到头都在忙,见个面也不容易,过年是最好的机会。初五一般是不能走亲戚的,因为这一天是送穷破煞的日子,要在早上点爆竹,有的会包饺子,称之为“破五”。这个习俗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说法讲究不一,但都有共同性。
老家有句老话“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现在这说法更宽松了,成了“不出正月都是年”。不过在农村一般过完正月十五,走完了亲戚,也就过完了年。如果是年前立春的话,一般在正月底就该考虑麦苗要返青了,该浇返青水了,该准备肥料了。
◆年,就是这样一年年过去的。现在都感觉过年的时候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年轻人很多在初四、五就回去上班了,有的甚至连假都不放。三十晚上下完饺子、在外面放完鞭炮,外面就消停了许多,上年岁的在家看电视,看春晚,年轻的聚一块喝酒。是的,现在娱乐多了,酒喝得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过年没意思。但每想起小时候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的剁饺子馅儿的声音、除夕晚上那条流动的火星之河、从除夕天擦黑到初一早上不绝于耳的鞭炮声,都在感慨,或许那才是年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