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的吃吃吃,到底是哪里来的欲望?
从武志红文章中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当你想吃一样东西的时候,应该想想到底是嘴的欲望还是肚子的欲望。
显然嘴的欲望往往更直接。而且与其说是嘴的欲望,不如说是大脑的欲望。面对食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潜在的占有欲。
在《影响力》一书中,其中一条影响力要素就是稀缺。我们大脑是对稀缺很敏感的。宁可过量,也不愿处于稀缺状态。这应该跟我们祖辈长久的食物稀少有关。在很久以前的时代,食物是一种相当匮乏和稀缺的维生物资,一块饼能不能吃到,往往可能决定生死。所以大脑会潜意识的去占有这个食物。
食物之中,又以大油、多盐的更有营养和矿物质,所以我们的口欲严格遵从大脑的指挥,对这种食物有着深刻的偏爱。因此尽管我们现在食物极大丰富,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发出这种不可违背的指引,毕竟在人类历史上,无虞食物匮乏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百年而已。
但是食物丰富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获得美味食物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食物经过精心研发,完全可以直击我们大脑的偏好,所以大脑的欲望就很容易被无限放大。
我们想要身体健康,就不得不对抗大脑的欲望。虽然大脑是隐藏在后面的决策者,他想要释放欲望,必然通过别的器官,那就是嘴。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体会身体的需求。嘴的需求是需求,而肚子的需求也是需求。肚子不饿的时候,证明身体并不是真的缺乏营养和食物供给,而嘴馋的信号,就要认真考虑了,认真判断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的需求。
这个稀缺理论其实不仅仅是在食物摄取上面。似乎可以推广到我们更多下意识的行为模式上面。
例如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应该想想玩游戏到底是为了追求游戏快感,还是纯粹为了消耗时间;我们刷微信微博的时候,是为了获取资讯还是完全下意识行为;我们拖延症爆发的时候,是为了积攒状态还是为了逃避思考等等。
大脑总是在潜意识帮我们规划出一条即时、快速、应激性的反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往往是错的,至少不算是最佳方案。我们怎么才能不断进步呢?摒弃潜意识反射式行为,多多经过思考,形成更优的行为框架,是唯一可行之路。
当然了,这很难,需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还要不断调整行为模式,花费大量的思考时间,但从结果来看,这也是一条我们不断提高的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