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古文言赏析】

《孟子》国学课(4)孟子:中国古代的“正气哥”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73人  简书老张
《孟子》国学课(4)孟子:中国古代的“正气哥”

一,基本信息

姓名: 孟子,名轲,字子舆。

生卒 :战国时代中期,前372—前289年,享年84岁。

籍贯: 邹国人,今山东邹城。

毕业院校:稷下学宫,由田齐创办,网络各国读书人,不治而论。

评价: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作品 :《孟子》7篇14卷260章34712字 (也说三万五千余字)

导师 :子思门人,私淑孔子。

曾任职务: 卿相。

以上信息主要记住处即可。

二、家庭状况

父亲: 名激,字子宜,孟子三岁时,其父病逝。孟子出身单亲家庭,影响其性格。

母亲: 仉(音涨)氏,古有孟母三迁、断杼(音住)劝学的故事。

父亲早逝对他性格有影响,母亲劝学对他成名有帮助。

三、主要经历 

    1.学习——打牢基础: 十五六岁到齐国和鲁国学习儒家学说,涵养士人的学问和精神。“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清,干净清廉;任,担当作为;和,仁爱宽厚;时,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2.游说——实践理想: 后车数十辆,从者数百人;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而阔于事情。

    3.写作——总结思想: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明代朱元璋命刘三吾砍删《孟子》85条,16659字;余170多条,18053字。

    启发:一个人的成功三个法宝,一是读书学习,二是躬行实践,三是善于总结反思。

四、思想学说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之为道者,有恒产者有恒心。

    2.人性向善: 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人皆可以为尧舜;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人皆有之)

    3.大丈夫精神: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之学,便是大丈夫之学(现代大儒牟宗三);大丈夫精神就是知识分子人格尊严方面“独立不惧”的集中体现。

顺天知命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4.仁义礼信: 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精神家园和修养途径,义是为仁服务的)

    5.重视教化: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亦多术,其用在人;择天下英才而教之;易子而教;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润物无声、立德树人、专业培训、答疑解惑、私下学习)

    相比较而言,前三条更加重要。如果非要选一条,那就是大丈夫精神。

五、贡献影响

    1.性善论: 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重要价值,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内在信仰。与亲为善,与邻为善,与友为善,与人为善,与国为善。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欺负过别国,也从未入侵并占领过别国一寸土地。

    2.浩然正气

    概念: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形成:提高对仁义道德的认识,力尽所能地多做好事,用坦诚正直去逐步培养;

    特点:至大,无可限量;至刚,不可阻挠;

    注意:有一个长期的培养、积累、修炼过程,不可伪装,更不可拔苗助长。 

    影响:作为一种素质修养的理想追求,鼓舞每个中国人不畏强权,一身正气,走好人间正道。

    3.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学说主张的继承发扬,《孟子》无疑是对《论语》的完美阐释。同时,《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成为自明清以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必修功课,影响国人千余年。

   

    相比较而言,前两条更加重要。

六、性情人格

    1. 鲜明特点:能言善辩。孟子对君王、诸侯、大臣、弟子以及诸子百家各学派均有不同程度的批判,从而最大力度地为儒家学说进行广泛宣传。

    2.明显不足: 迂阔 仁者无敌;恢复井田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自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挟贵,挟贤,挟长、挟勋劳,挟故,皆所不答也。

    狡辩 《离娄章句上》第17章:与淳于髡的对话;《滕文公章句下》第8章:与戴盈之的对话;第4章与彭更的对话。《公孙丑章句下》第8章。

七、小结:

    作家简介大致可以包括如下10条:

    1.名字(字号笔名等)2.生卒(时代)3.籍贯(国别)4.评价(业内身份)5.作品(代表作成名作)6.思想(内容)7.特点(风格)8.影响(贡献)9.经历(大事记)10.朋友圈。

(注——本文主要依据王肖杰孟子课件并加入个人理解整理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