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14
从知识的隐喻看知识的特质
何谓 “知识”?“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哪一种“实践形态”(课堂教学)才适合学生的智慧成长?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认识论的主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教育者常问的问题。“知识”是“客观”的、“纯粹”的、“绝对”的吗?没有主体的参与,排除主观因素的“知识”有何用?客观主义知识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我们看看几位教育思想家的思考。
消化说:代表人物是怀特海,他认为,所谓“学习”,是指客体与学习主体一起发生变化的动力性的过程,如同食物的生物学内容与潜在能源改变为营养成分和能源一般,信息与经验,借助教育改变成了有意义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学习的本质,就是 “有机体消化吸收”。他认为,认识过程包括了“空想阶段、精致化阶段、综合化阶段”,各个阶段有节奏的循环往复的范式。
实验说:代表人物杜威,他认为,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源泉,是教育的目的。经验是基于工具性活动而展开的同环境交互作用,是基于反省性思维的意义建构活动,是能动的、知性的、建构的“实验性认识”。在杜威看来,教育过程的矢量是学习者面向世界。杜威并不满足于学习者单纯的理解世界,目标应是改造世界,强调“做中学”。
对话说:代表人物弗莱雷,他认为,传统教育方式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固定的信息,通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递给学习者,这是“储蓄概念”。关于认知,应当用“对话型”取代“储蓄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知识,与其说是习得的、掌握的,不如说是生成的、实施的,是通过发现和再发现体现出来。
人格说:代表人物罗杰斯,他强调,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即“经验性学习”,这种学习具备四个基本特质。第一是以“人格参与”为特征的。就是指,交织着知性与感性的全人格参与学习的现象。第二,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主导的,即自发性的。第三,学习是由学习者来评价的。第四,学习的本质就是建构意义。他说:“有意义的学习总是交织着理解与直觉、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经验、构想与意义的。”
上述的知识隐喻启示我们,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
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在寻求新的知识论的征途上,“舞蹈说”值得我们关注。基尔在分析上述知识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即舞蹈”的隐喻。这个隐喻把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不断进化的辩证的、共生的关系刻画出来。在基尔看来,“认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舞蹈”,所谓“理解”可以看作“跳舞”本身。1、知识的关系性,他用“舞蹈”来描述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动态性的共生的舞蹈。2、知识的活动性,人们在世界中行动,在行动中获得知识。活动与参与认知的过程具有决定性意义。3、知识的社会建构性,语言与认知活动不可分割。语言是人类智慧生活的一种基础。
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知识的隐喻对立体现在我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中。
应试教育的知识隐喻---“知识百宝箱”说,杜威批评是“灌输”,罗杰斯批评传统应试教育的特性: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讲解是主要传递手段;教师掌握权力,学生是从属者。
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到“对话中心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教学中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以教师指导为其特征。就是说,教师制定对话的目标与计划,为引导学生发展智力与德行提供一定方向。”出色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是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挥引导和支撑的作用,一方面是学生展现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这就是对话性质的教学。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讲解,但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
本章节理论性强,有些似懂非懂,只是大体明白。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