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的智慧
我有一个很中二的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在日常活动场所附近的小吃店发展一款独属于自己的日常单品。
是那种在你对着外卖APP或者一长条香气四溢的美食街大犯选择困难症时,拯救你的存在。
和“你爱吃的周边美食清单“不同,既然是独属的单品,一定还要加上与众不同的烙印。
比如,大学食堂的脆皮鸡饭,别人点都说“来一份孜然味的”,“我要沙拉味的”或者“番茄味的”、“黑椒味的”,我则是不好意思而又非常坚定地和食堂大叔说:“孜然、沙拉、番茄酱、黑椒酱都给我加上吧。”
市井的智慧又比如,大学毕业后离租房最近的一家沙县小吃,牛肉蛋炒饭分量超大,但只要淋上他们家的辣椒酱,我能吃一海碗。
还有高中学校旁边超市里的一家炒面,一定要配上刚从超市冰箱拿出来的小方瓶的酸奶;办公室楼下那家汉堡奶茶店别的东西都不行,可偏偏炸出来的火腿肠特别好吃,一定要记得让店员淋上一点孜然粉,下班路上来一根,等公交好像也没那么烦人。
今年1月份我搬到一个江苏的小村子,公司旁边没有灯红酒绿,可是所有的小饭馆好像都有自己拿手的小菜,有的是甜酸口的腌萝卜,有的是咸辣口的腌黄瓜。腌萝卜要配那家的酸汤肥牛或酸菜鱼,腌黄瓜要配那家的小馄炖和蛋炒饭。
市井的智慧你让我说出些这样搭配的缘由,我也能扯出一些美食TIPS,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我在某天随机这么点的时候,默默地把它加入了自己的单品列表。这种存储和输入,十分自然而然,仿佛根本不经过大脑。
这算不算一种吃货的智慧?
但如果要我说,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市井的智慧”。
这种智慧,让我们鬼使神差地找到让自己活得更舒服的方式。它说起来有时候那么无厘头,有时候那么幼稚,有时候那么俗气。
看上一期的《奇葩说》,肖骁说他去澳洲旅游,他说“澳洲的天真的很蓝,蓝的像win7的桌面,可是你试着盯着桌面几个小时试试!”他说他一回国下了飞机就直奔KTV包厢去了。我觉得傅首尔说他活得有烟火气,形容的特别恰当。
那种“爱谁谁,老娘总有办法能哄自己高兴”的聪明劲儿,现在越来越少了。更多时候,但凡我们不小心过的安逸了一点、兴高采烈了那么一下,下一刻不由地绷直身体:“这么快活的日子,一定哪有点问题。"
比如当我吃着我心爱的单品时,会有别人过来看一眼,“啧”一声,“哟,就吃这个啊!”或者“呦,这么吃不胖啊!”我会条件反射的羞愧一下。
然后又对自己的这一小下的羞愧表示怒其不争。我干啥了,我还羞愧上了?
我们特别喜欢控制我们寄几。
总之,一定不能让自己过得衬坦,一定要有点什么压迫自己向上,驱逐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过上政治正确的生活。
但是鬼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儿。
人生为什么一定要逆流而上,我好想顺流而下啊。
我好想赞美那种“市井的智慧”,就像我妈知道总能找到菜市场最新鲜的鱼,用最低价拎着鱼,回家哼哧哼哧红烧。加多少酱油多少盐,她手一抖就放了,行云流水,大家风范。
她有种主妇的直觉,坚信那些在自己碗里的东西,顺着自己的眼睛、鼻子、舌头过日子。
我好想拥有那种“市井的智慧”。写起东西也能像我妈做饭,不用思考结构布局,主题思想,就把心里的话毫无顾忌的写下来,就图个自己松快快。
“市井的智慧”像是自然赋予的本能,它指引着你在平常日子的间隙里,凭着人性中的贪嗔痴,直觉性地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那点东西,并且心安理得的喜欢着。
不用大数据,也没有用户画像。
你都不用解释为什么,你也不用粉饰它的意义,你就能毫无压力的喜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