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诺老师孤平讲解》
孤平这个概念我们在前面简要的提过了。
但对于它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目前大至有三种认同。
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也只是讲了当用:平平仄仄平,及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式时,平平仄仄平的首字必须用平声字,同理,用仄仄平平仄仄平时,平平二字也须是用双平字。
如果用了仄声字,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了。
在格律诗中,孤平是大忌,不可犯。在唐宋诗中,就罕见有孤平。下面分述下三种说法:
格律诗中的孤平是大忌,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教授在清华的诗词课上说,王力先生在《全唐诗》中只找到2个犯孤平的唐诗。
关于孤平古人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孤平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王力、启功、王士祯。
1、王力说孤平
王力认为的孤平是这样的,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话,就是“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首《牧童》(唐·栖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抚掌归,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抚是仄声。
孤平是能救的,若第一字因意非要用仄,就得救,不然犯孤平。
孤平补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声。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保证除韵脚外,有两个相连平声字。显然诗中“月明抚掌归”中的“抚“是仄声,没有救孤平。
而这面这句就算救了:
救孤平:绕涧白龙下,接天【苍】海齐(仄平平仄平)。接字是入声,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苍。
只要救了,就不犯孤平了。
2、启功说孤平:
启功先生关于孤平的说法是:两仄夹一平。
这个说法有很大缺陷。
首先在七律中很常见,因为七律的第一个字全部是可平可仄的,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前三个字“仄平仄”很常见。
首先在七律中很常见,因为七律的第一个字全部是可平可仄的,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前三个字“仄平仄”很常见。
启功先生讲的可能是五言,应该是肯定说的是五言。
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格叫做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在唐朝就几乎当做正格了。
这个变格,平平仄平仄,从古至今用的很多,经常用在律诗中的第七句。仄平仄,这个根本算不上孤平。
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寄罗劭兴》(唐·李商隐)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唐·杜甫)
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送浑大夫赴丰州》(唐·刘禹锡)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唐·白居易)。
重点看[ ]内的内容,都是仄平仄,怎么可说是孤平呢?所以他的这一说法诗界并不认同。
大家看下面这个句式是不是孤平: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
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看第一句:宋公旧池馆。仄平仄平仄,用启功的说法前后都是孤平。
这一种孤平就不是严格的格律诗了,而“平平仄平仄”是格律诗的正常变格。也不能称为孤平。
大家重点看王士祯的说法,也是现在最受重视和广泛认同的说法。
3、王士祯说孤平:
王士桢的说法是:没有连续两个平声就是孤平。这种说法包含了王力的定义。 王力的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的确是没有连续的两个平声,救孤平的方式就是出现两个连续的平声:仄平平仄平。
看例子:
掬水月在手(五仄拗句),弄花香满衣(仄平平仄平)。
再如白居易的《酒熟忆皇甫十》: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仄平平仄平)。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孤平的所指;
①,孤平只限于韵句
也就是除韵脚外,即最后一个平字外,没有两个相连平声字,就犯孤平。
②孤平只限于格律诗,古体诗不谈论孤平。
③仄脚诗句不存在孤平问题。该用平时用了仄,或只有一个平字,只存在拗救问题,不属孤平范畴。
如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平仄仄平仄,也不是孤平。
大家考虑下,平仄仄平仄仄平,算不算孤平呢?
算,是韵句。
"孤"不是平声字的个数,不是除却韵字外有两个以上就行,必须是指韵句,仄声尾句不存在孤平,只是拗救问题。平仄仄平仄仄平,是犯孤平,同仄仄仄平仄仄平,一样。
虽然除韵脚外,它还有两个平声字,但没有两个相连的,且七言中首字本来就可平可仄。
总之呢,大家认识孤平,把握以上三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