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未必都是光亮处,市井烟火皆可为道场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29人  设计集

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

对,就是附近居民平时会去买菜的普通菜场

被10几位设计大咖联手亲历打造

摇身一变,从里到外满满设计感

惹得不少80后,甚至90后

都赶着和大伯大妈们一道儿去打卡了

/ 爆 / 改 / 菜 / 场 /

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古河巷29号的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周边都是居民区,这个菜场之前低调地开了10多年,现在已经大变样了。这次红石板农贸市场的大改造,缘于和昌集团发起的“美好中国·美丽菜场”公益活动,和昌集团还特别联合了CIID杭州设计中心&浙江室内设计学会十几位知名设计师,共同用设计的力量改造菜场。

国内著名设计师陈耀光、王炜民担纲改造总顾问,谢天、朱晓鸣、林森、陈飞波、杨春蕾、徐梁、邬逸冬、史新华、杨钧、梅数植等设计大咖,对传统菜市场进行了一次重新演绎。

改造前的红石板农贸市场:

从这次改造计划里,你不光可以看见和昌集团营造美好生活的一种实践,还能领略杭州设计师天团杠杠的实力!

设计师们每人认领一个铺面,但设计师们没有立刻做方案,而是跑进菜场,了解起了摊主们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需求。在和各摊铺老板面对面沟通了多次之后,设计师才拿出了适合的改造方案.

设计师在原菜场里实地考察:

在改造施工过程中,设计师们倾情付出,在酷暑天夜以继日,亲自参与到菜场的焕新改造行动中,在灰头土脸的施工现场,亲自盯牢各种工程细节和进程,还用手写菜单名,手绘木制墙,把生活的烟火味注入到菜场的点滴之处……

设计师亲自动手,在细节处用心:

主创设计师们在改造前的菜场门口合影留念

虽说整个菜场占地面积不大,只有 550㎡,却五脏俱全。13 个摊位各有花头,一亮相就惊艳了众人。设计师们通过与店铺主人的深入对话,融入更多故事,让人们在买菜的交互中,找回更多的人情味,还原更多的美好生活场景。经过爆改后的菜市场,成为勾起饮食之欲,让人重新萌发出对生活热爱的地方。

粮油杂货铺

设计师谢天

“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形象,从菜市场就可以窥见。曾有人用“皮鞋进去、雨靴出来”形容菜市场,年轻人基本不爱去,更别说“逛”。“低小散、脏乱差”似乎成了菜市场普遍存在的诟病。这次改造菜市场尽管规模小,但是,有一定社会意义。本质上应该以市民“消费触觉体验”为核心,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打造一个“设计标准化、场所现代化、交易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的菜市场,以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实现美好生活的空间场所之一。”

这摆放整齐的货品,怕强迫症们也没意见

桃花源面馆

设计师朱晓鸣

   “在营造空间氛围中,采用贴合面馆主流的中老年群体,平和的米色、咖色、白色、黑色的适度比例色彩搭配;纸筋灰硅藻泥、水纹玻璃、胡桃木、席编等;营造不突兀、去浓烈自我化,给客人平和入户的心理感受,使整体空间既有焕新又有忆旧的温暖。

重新规划了厨房清洗区、冰鲜区、烹饪区的位置,采用了分区吸油烟控制、L型操作台,使厨房流程更为合理快捷;在空间中采用了一些临时机动的翻桌装置,并在座椅中考虑了人性化的临时搁挂菜篮、手包的空间。在有限的既有空间里改良餐厅空气质量、改善出菜流程及客户的桌位量。

此次面馆的焕新设计中,在一些细微处进行了设计,如“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毛笔手写菜牌瓦等,希望在吃面的同时,给客人感受到:杭州,不仅有东坡肉、龙井虾仁的精致讲究;更有片儿川、虾爆鳝面的烟火人情味道。”

毛笔手写的菜牌瓦

“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

蔬 菜 摊

设计师杨钧

    “蔬菜摊的陈列比较单一,不美观,价格新鲜度不太明确,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基础上是否能从人性角度去设计,比如告知市民当下季节吃哪种蔬菜最好,哪类蔬菜对哪些疾病有改善和预防作用,哪类蔬菜含什么维生素。让购买者对于蔬菜有重新认识。”

便利贴上写着蔬菜的营养功效,超暖心

豆腐铺 | 河鲜铺

设计师徐梁

   “豆制品在生活中每家每户都会接触到,7080年代后的人都会有印象菜市场的豆腐铺是什么样的,也都有去过菜市场的经历,也有见过扛着扁担卖豆腐的场景。豆腐铺是我多年来遇到最小的一个空间,原本的铺子是不到4平米的空间,摆满了两个平台雪柜和一个操作台,剩下的面积也就够一人的空间活动了。在与铺主交流后清楚了豆腐铺的功能和需求,很快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把不足的空间关系通过立面来构建,从地面延展到墙面,一切的视觉效果都是先满足了功能和需求而定的,有一道菜名叫“小葱拌豆腐”,一双木筷一个白瓷碗加一点绿色小葱和豆腐,然而这个铺我就给了一些木制来做框架构建,加上一点白色石材,上面挂着的一些木片上写着黑色的字体来做产品的识别,就这样及其简单的构造,一道菜就这样完成了,而设计也就完成了。”

冷藏雪柜、操作台、墙柜一目了然

 “这个鱼铺整体颜色采用了白色小方砖为主要材料,再加以简洁的鱼形霓虹灯管作为一个门头logo,简洁明了。整个顶部用旧时的渔网组合而成,带着小时候的记忆,用这样的结构来捕捉鱼的办法,进的来出不去,若隐若现。给整个空间带来一点俏皮感,加上黑猫雕塑,感觉就像是一次猫和鱼,鱼和人之间的互动,保留了最接地气的市井文化同时容入一些艺术形式,将传统印象的鱼铺破格,让整个空间充满生活的艺术气息,点亮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兴致,看起来不仅仅是在卖鱼,而是在经营一项艺术事业,我们对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可以在这里产生碰撞,从而创造更丰富立体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人感觉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市井生活的喧嚣,人来人往的叫卖,迎面扑来的腥气。”

门头的logo简洁俏皮

旧渔网,新利用,浓浓的艺术气息

水 果 店

设计师史新华

设计师徐梁

    “水果店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经常光顾的,水果店在80年代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模样,是用层层石棉瓦围合起来的,老板在铺中间招呼着来往的买家;就从儿时的记忆中提炼了一些历史建筑材料,营造这次的改造项目。石棉瓦的造价便宜而且施工方便,在店中用来塑造墙面质感,四周层次而有序的方管货架和木框用来陈列玲琅满目的各式水果,中岛作为空间的环绕动线,店主在中岛围合体内和来往的人进行互动。水果铺的设计创意希望将主人从二十年前在红石板新村摆露天水果摊一直到现在的心路历程沉淀下来,同时也将九零后的第二代店主对水果店未来的美好憧憬寄托其中。”

设计师手绘,绿色植物墙,满满的食欲啊

石棉瓦墙面,造价便宜而且施工方便

肉铺

设计师杨春蕾

    “儿时记忆中的菜场不光是买卖的场所,街坊邻里间更喜欢在这里家长里短互通信息。肉铺也都用自己的名号成为店招。我将通过设计来改变肉铺油腻及异味的印象。避免潮湿及蚊蝇的干扰,鲜冻肉的分区,刀具的收纳。洁净的操作区,温暖的灯光,有序的商品展示,传统的店招。让我们重新找回这些失去的记忆。”

肉铺增设了可随时冲洗残留血渍的水龙头和排水系统

海 鲜 铺

设计师陈飞波

   “运用回收材料将源自海边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为海鲜摊位呈现崭新视觉感受的同时,拓展出对于各类海边作业的想象空间。”通过鲜明的海边元素和现代的设计手法引导着这里的构筑,两款摊位在功能上满足海鲜售卖流程,并在不锈钢操作台内增加收纳功能。摊位A由造船车间式的钢架支撑而起,来自渔船的篷布、帆布和船木承担起个性表现的职能。摊位B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货车集装箱,铁板表皮所做的打孔处理,为其余配件的增置提供可能。”

不锈钢操作台内增加收纳功能

浓浓的大海元素

菜场标示标牌平面创作

平面设计师梅数植

    “我从品牌和导视上考虑,我将对现在的菜市场进行观察和拍摄记录。菜场的人和物形成的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招牌、语录、菜品图片、广告词等,都是一种生活的痕迹。我并不反对目前的所有状态,只是解决改造后如何继续保留这些状态。 ”

招牌、语录、广告词,都是生活的痕迹

公共设计部分

林森

    “作为此次项目设计策划方,串联起九位设计师精彩的作品是公共部分的设计关键。用一个元素唤起关于菜场的记忆,也就找到了串联的思维逻辑。我们认为街道是关键场景,中国菜场是以摊-棚-场为发展脉络的,各位设计师回归化的设计手法丰富了摊位围构而成的菜场呈现,我们将大棚元素用于门面的构成、截取街道片段的电线杆和路灯为意向,设计一套集成照明与展示功能的立柱体系。以此穿插于公共区域中,成为场景中的关键视觉指引体系。不以“去设计化”而无为,不以“过度设计”而喧哗,所有元素的重组与再造是根源化发散的,视为串联设计,串联各设计点,串联记忆和时代。 ”

邬逸冬

    “用一个元素唤起关于菜场的记忆,我们认为街道是关键场景。我们计划截取街道片段的电线杆/街灯为意向,设计一套集成照明与展示功能的立柱体系。以此穿插于公共区域中,成为场景中的关键视觉指引体系。”

逛菜场就像逛街

菜场改造完成后,虽然整体环境变了,但是摊位的租金没有变,菜价也和其它菜场一样。

设计未必都是光亮处,市井烟火皆可为道场。希望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公益菜场的队伍中来,用设计力量影响居民生活。

改造后的红石板农贸市场已于9月20日重新开张。更多的惊喜和设计师的小心思,等着你来发现!

开业现场图

在它刷爆你的朋友圈之前,

赶紧去打卡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