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十而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
【日知录】三十而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
今天来聊聊“三十而立”这个话题吧。
副标题“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省略号可以补充许多东西,这话大部分时候是父母等长辈以自身为例劝勉我们时常用的句子。
今天和小伙伴约了生涯访谈第一场,中间从三十岁结婚这个现象出发谈了许多东西,最后汇总为“三十而立的隐含假设”,觉得十分有趣,于是抽取其中的一些要点和大家一起聊聊。
大抵来说,长辈们的话语指向两个端口——
一个是结婚,一个是事业,或者说经济实力。
在现在的社会,无论男女,三十岁不结婚被称作剩男剩女,父母长辈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人似乎都冒出头来,念叨。
“哎呀,你都多大了还不结婚……”
“眼光不要太高……”
例子就不举多了,总之各种理由呢都有。
对于事业压力,更多的感觉在男性身上体现。
如果30岁了还没有太高的成就,似乎就会被理解为“一事无成”、“人生失败”,经受很多的压力挑战。
这些算是相对普遍了,今天试着从这些现象出发去探究隐含的东西,希望我们也能借此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个纬度,从今天和古代的年龄数据来思考。
我们大众接受的“三十而立”,这话的最后是“人生七十古来稀”。
因为古时候各方面条件限制,活到四十多岁就死了的人是多数。
所以如果你30还不立,确实觉得有点那啥了。
但是,倘若放在今天的视角,人均寿命早就奔着70岁去了。
30岁,人生都还没有过半,按照比例折算,40而立恐怕才是合理的数据位置。
但是我们两千年来都认的是“三十而立”,也就很遗憾了。
第二个纬度,从开始“奋斗”的年龄来分析。
首先回到古时候“三十而立”的背景,大部分人十五六岁就开始为生计奔波,二十多岁结婚,再来看三十而立,算算人家打拼了十几年才谈得上“而立”。
今天的我们呢?
大部分人22-24岁读完大学工作,只做了6年左右就硬要立起来,这不是瞧不起那些干了十几年的人吗?
再换个角度,我们经常面对来自于父母长辈的压力,以及类似于“我像你这个岁数的时候都怎么怎么了”的现身说法。
可是,我们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吗——
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辈,很少有读完大学开始工作的,甚至很多人高中都没读就走上社会打拼了。
他们几乎就和古时候的人一样十五六岁打拼,二十五六结婚,三十岁,立了,看起来很合理。
但是放在我们身上这数据就明显不合适了。
因为求学生涯的限制,我们几乎少了7年的打拼成长历练时间。
抛开这个来给压力,属实说不过去。
另外还有一个纬度,就是现在许多二十七八岁的人,心智比不过往日的同龄人。
缘由在于郭德纲的表述——
大多数人有些事儿从来没经历过,所以就不懂。
当然,站在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还有一种就是向内探求太少,对自我的认知太少,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
这种状态下,硬说要去结婚,承担婚姻的责任,也未必合适。
说以上的所有,其实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正确的预期。
当我们经受挑战与催促的时候,希望也能够考虑到这些要素,让自己换个视角思考。
给自己多几年的时间去成长历练,去向内向外的探索。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节。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