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衡量一个行为道德不道德?(读书笔记)
在《东吴相对论,有道德的财富》这一期节目里,吴伯凡说:
所谓道德就是可持续,这是一个叫康德的哲学家曾经讲过的。衡量一个行为道德不道德,就看这个行为,第一,能不能持续,第二,别人这样对你,你接受不接受。比如说你借钱不还,道德不道德呢?第一,它不可持续性,第二,别人要是跟你借钱不还,你不干,所以,它既无持续性,也无普遍性,是不道德的。
我觉得这两条标准有道理,而且很简洁,至少处理一般的是非问题够用了。第一条有时候不太容易说清楚,但第二条很好验证。比如你出手打同学,感觉很爽。别人打你,你还爽吗?一下子就说清楚了,道理一点也不复杂。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向学生提问,学生说:“我不想回答”,教师就大怒。你在老师培训班听我讲课,你若不想回答我的问题,我能大怒吗?事实上我连提问都不做,我只希望教师主动问我。这就可以看出,学生上课拒绝回答老师的问题,并非不道德。记得“5.12”地震时,有位范先生,身为教师,扔下学生,“撒丫子”了,有人说这不道德,有人说这很道德,吵得天翻地覆。其实这事很简单,范先生也是有女儿的,如果他女儿的老师也这样“临震而逃”,抛下他的女儿及同学不管,他能欣然接受吗?能大加赞赏吗?如果不能,那么这种做法是否道德就很清楚了。我发现有些文人的主要本领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绕啊绕啊,把你绕进去了,最后他总是有理。道德问题,确实有很难判断是非的(所谓道德困境,道德悖论),但绝大部分事情还是很清楚的。康德这两条标准,其实和常识是一致的。
读后感: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最近又流行的说法是: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即使你认为是对的,或者不对的。而当前,我们这个社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道德说事情的人,俗称“圣母婊”,无论发生一件啥事情,主观上就有一条杠杠来了,就开始诉说纷纭了。所以我们当前的社会的舆论总是缺乏一点理性的思考,脑袋一热,什么都不顾了。
一个所谓讲道德的社会往往反而是缺乏道德的社会,虽然我们国家每年都有什么“感动中国”,还有什么道德模范的评选之类的。这只能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是不够高的,不然何必去评选这样,那样的模范,标兵干嘛?咋就没见过其他的国家搞过这样的评选呢?
我个人还是觉得首先国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定合理的制度,每个人都遵守制度,懂得一定边际效应。我想不至于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有位伦理道德的事情。
我们儒家的思想对传统社会文化的渗透是比较厉害的,不是说儒家的思想不好,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过于强调的是整体,是笼统大的概念,容易迷失自我,也对个体的束缚优点过重。很多东西其实不是十分的合理的,我一直认为直到现今,其实很多理论,规范都是值得讨论的,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把有些东西认定为真理,认定为道德规范,而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去讨论和反思,那么反而却是一种文明的退步。
所以,我是十分用户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如果我们能真正的去解读,去讨论,而不是搞形式主义,搞歪曲,搞政治挂帅,那么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肯定会持续进步的。
十分讨厌那种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说一套,做一套。让别人讲道德,自己却不讲。所以,作为个体而言,只要是谁跟你讨论道德问题,那么你就要留一个心眼了。你看,我在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中,很少涉及到道德问题,如果一讲道德问题,我估计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干脆就不用发展了。
所以,对于道德问题,我觉得你只要做到不要妨碍别人,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都不做,那就是讲道德了。至于别人是不是讲道德,我估计自然会有一定的评判,而且确实道德问题是很难去直接界定的。
只要人人懂道德,遵守道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