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志(一)

2023-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3-20-1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思考之一】试着白话翻译本章内容

子贡问孔子:“要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事能知耻而有所为有所不为,代表国家出使四方诸侯之国,能不辱没国君所托付的使命,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继续问道:“斗胆请教老师,那次一等的士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都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都称赞他能行悌道,尊敬长上,爱护兄弟。”子贡又深入问道:“敢问老师,那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讲话必定守信不移,做事必定坚决果断,做起事来态度像石头般强硬,却不知权宜变通,这是器量有点不足的小人。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吧。”子贡又问:“那当今从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就回答:“唉!这些人的器量就更小了!像是米斗、水桶一样,只能承载浅薄少量的东西,才识相当浅薄,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士呢!”

【思考之二】谈一谈什么是士?

说文解字:“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正义》:“士为学人进身之阶。”《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又曰“通古今、辩然否、谓之士。”。士是能通晓古今历史,能分辨对错是非,熟习于学并且有德行道艺之人。

是本章的一个核心名词。钱穆先生说“士在孔子时,乃由平民社会升入贵族阶层一过渡的身份。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多未仕,故孔子屡言士,子贡、子张亦问士,皆讨论此士之身份在当时社会立身处世之道。”

“士”在周代属于贵族中的低层,介于大夫和庶人之间。古代,在孔子之前的“士”是指一个阶层、身份阶级,那时候,把人分为贵族和平民,平民又分为士、农、工、商。在子贡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士”还只是一个阶级的代名词。自从孔子之后,“士”不只代表一个社会阶层,而且注入了德行的内涵。

《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将“士”的含义予以了扩充。孔子说:“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尽心章》说:“士,尚志。”就是士这个社会阶层的核心价值就是“尚志”。每个人都可以有志向啊,为什么唯独“士,尚志”呢?士的志向有什么不同呢?孟子接着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士的志向,就是追求仁义而已。

所以“士”,就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以实践仁义之道为使命的人,这样的人,称为“士”。这就是孔子和儒家为“士”所赋予的内涵。

这一章子贡特别请教孔子关于“士”的内涵,显然是在阶级意义上,要凸显德行的意涵。他们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有道德有学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有积极入世的社会担当。

士,在失去政治阶级内涵之后,就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因为在孔子孟子之后,社会普遍的认知是,士是读书人、是知书达理的人、是学习圣贤之道的人。春秋末期以后“士”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统称了。

总之,士,就是怀抱着圣贤的仁义理想志向,从事仁义之道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事仁义之道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所谓的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