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么做那么做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到底要不要“管”他?

宝妈宝爸经常吐槽:
“我家娃,我说他电脑玩得太久了,起来活动一下,他一动不动”
“我家娃,就是不吃青菜,夹到碗里都不吃”
“我家娃,写作业那个姿势啊,眼睛哪受得了,说了八百遍”
“我家娃,和他一起走路能急死,也不知道干啥呢,磨磨蹭蹭”……
宝的回应:
“我没觉得累啊!要是觉得累我当然会休息”
“我知道营养均衡,我自己会吃”
“我没注意,你提醒我就好了呀”
“路上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东西呀”……
这时候我们就有点糊涂了,宝说的也有道理哈,好像娃还有那么点委屈。那是不是我们要做好的家长,就不“管”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自我管理就好了。

是,也不是。
先贤说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于大到自然,于小到个人都有一定的“规矩”存在,正是这些存在保证我们人的存在,这些“规训”存在于自然、社会、团体、家庭、个人……。
规训哪里来呢?探索是一个方法,但也是每个家庭中必须要做的,是每个家长的义务。我们总不能真的等到娃把身体搞坏了、把自己弄丢了、迟到成习惯了……再让他自己去想办法纠正。
那么娃的声音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也不是。
在蓝看来,听到娃的声音最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能理解娃,理解了之后在规训的时候我们才能尽量的不带着情绪完成我们的义务,也就是“不带敌意的坚持了”。
当我们带着情绪教育娃的时候,细细的去分辨,里面总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
比如我们会想:
这娃一点都不听话,没一件事让我省心的,气死我算了;
说你就应该听,如果生病了怎么办!如果出了危险怎么办
;我没有能力处理你的事情,除了发脾气让你顺从,我已经没什么好办法;
老子都快累死了,你还和我矫情,能不能体谅体谅我;
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天呀我该怎么办?
……
细细品味,这些想法背后是咱们家长自己的无奈、恐惧、委屈、疲惫,和眼下的这件事情有多少直接关系呢?

眼下这件事就好像一个导火索,所有的情绪,包括与孩子无关的那部分,通过这个导火索在有意无意中最终都指向了娃,那么或多或少的孩子们会从中感受到一些敌意。敌意会让我们和娃站在对立的两个阵营,这时候,我们的能量因对抗而消耗,必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其实我们也不想对孩子发脾气,可是我们也会说这个我控制不了,就是脾气不好,就是脾气急。
特别好,说明我们看到自己、接纳自己,说明我们有能量,说明我们没压抑自己。
个性不好改,也许也不想改。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看看娃的道理,站在娃的角度上理解一下这件事。然后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完整的事件和孩子,会相信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其实还有其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就此停下探索的脚步,陷入一个往复的对抗循环当中。
没错,事件发生的那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内心诉求。然后也许我们会发现,眼下这件事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值得我们情绪压力飙升。这样情绪张力自然不会上升那么多,情绪张力没有上升到那么高,自然就没有脾气需要发。
当我们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我们自然有办法有智慧处理眼下的问题。

所以,蓝觉得“管”是要“管”的。孩子这么做那么做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管”的,只是“管”的时候,我们不跳过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