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会因多个“施耐庵”而拥挤
厉文
日前,诸暨因出了本《寻找施耐庵》的书,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指向元末明初“文章巨公”、“诗坛领袖”杨维桢,顿时舆论汹涌,既有点赞叫好的,也有横加指责的,争论持续发酵。
“施耐庵”作为一个符号,可以是杨维桢,也可以不是杨维桢。但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绝对不是我们原先所认定的施彦端,这早已有文史研究的定论。《寻找施耐庵》正是在施耐庵身份不明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文化探索与发现。杨维桢与施耐庵或许一时还难以划上圆满的等号,但为我们提出了“施耐庵就是杨维桢”的全新一说。在考证了几百年,专家教授苦苦寻觅未果的情况下,《寻找施耐庵》进行杨维桢诗文和水浒小说的比较阅读,原本就需要有一番沉潜的工夫。在浅阅读盛行的当下,这样的阅读行为值得致敬,这样的阅读体验难能可贵。或许,《寻找施耐庵》还有它稚嫩的一面,但是在文字里寻找,总比脱离文本的研究管用得多,阅读体验的分享,也比泛泛而论的研究更能吸引读者。如此说来,《寻找施耐庵》未尝不是文史研究的一种补充,也未尝不是深度阅读的一种体验。
《寻找施耐庵》有先行者的意义,它既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搞什么噱头,它与西施的争抢有着本质的区别。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历史研究的真正的目的,就是提倡“经世致用”,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为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服务。《寻找施耐庵》虽不是历史研究,但它大胆而科学的猜想,既符合“经世致用”的史学观,也符合章学诚所提倡的“六经皆史也”的观点。非常欣喜的是,虽然遭遇了无端的指责和讨伐,但《寻找施耐庵》的现实意义已日益显现,那就是为枫桥“文创小镇”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前枫桥“三贤”研究始终停留于浅表层次,这次借助《寻找施耐庵》一书,吸引了大批文史爱好者真正深入挖掘杨维桢这位“文章巨公”,这无疑是《寻找施耐庵》的又一个贡献。
胡适有句名言,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对中国的文史研究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求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结合。现在用胡适的这句话来评判和要求“寻找施耐庵”的文化探索,依然十分贴切。既然《寻找施耐庵》已经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假设,那么接下来就是包括枫桥三贤文化研究会在内的广大文史研究者们“小心求证”的过程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深入挖掘,我们期待“施耐庵就是杨维桢”一说,会越来越有说服力。
原载2016年12月14日《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