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 | 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了
by/一只小蝉
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真正奠基人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有用即是真理”。
借此推之,如果我们把学习的效果上看作是记住了知识点,即学习的本质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获得分数、表扬等不客观的形式内容时,也便产生了学习的“实用主义”,也就会遇到那三个问题: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了,这三个顽疾深深的挡在了人们的面前,仿佛知识就是可遇而不可得的,或者获取之后便束之高阁。
华盛顿曾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只有记住这一点,在你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时才会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是银河落九天。”;只有你在漫天飞雪中闻到一股梅花香时才会想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只有在你观赏西湖美景时才会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当然需要积累,但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真的记不住哇!
此刻,有人便吹嘘着“读书无用论”,有一个进升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与其默默阅读,看了还是不懂、还是会忘、还是不会用,产生不来人的效用,还不如去选择一个平台去发展更实用。这里效用是指事物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从一方面来说,可能是正确的吧。
不过即使平台的重要性无可代替,听信读书无用论,换来的也只是一生的卑微。
“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了”,这些都是因为思维模式落后造成的,因此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有效学习。
比如说,我发现我怎么样也不能理解一些书上的东西,上面一些公式,或者一些文字,反正复杂一点的东西脑子完全转不过弯,学几天了跟没学一样,想学也学不会真是蠢,经常苦恼是我脑子某方面低能?还是有问题?因为我思维模式根本没有达到那个水准,哪怕我硬着头皮,死磕看完了《资本论》、《国富论》、《通论》,我依然觉得和没看是一样的,感觉不到知识的跳动,它本来是有规律的,但正是由于思维无法理解这种跳动的规律,而人的思维总是很容易遗忘不易理解的东西,换句话说,记忆这个东西的细胞可能都死了,因此,哪能记得住呢?
前不久,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写的《经济学原理》,这应该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一本教材。刚借来时,随便翻了几页,就看了经济学十大原理,感觉还不错,然后就放在角落。前天整理书籍时,才猛然发现这本书,直到今日,才合上最后一页。
其实本书的微观部分,其实我已经修过学分了,可是看起来依然很吃力,里面大量的列举的人美国经济事务的例子和老道的分析,也是让我瞠目结舌,直拍大腿,大呼过瘾。发散性思维模式,学以致用,正是本书作者所提倡的。长久以来,我的思维模式单一、刻板,在接受新事物和新认知时,理解总是不深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静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然后草率定论,我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
我从小迷恋历史,喜欢看历史人物故事,中国现代史、古代史、世界史,喜欢结合地理和地图幻想那个时代的帝国,幻想着那在一片土地上人们一个个流传下来的事迹,每每读到,便是激动万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可是,现在我知道,我所接触到的历史信息,可能是经过挑选的,世事远比脸谱化的京剧情节,要复杂得多。我所知道的,可能只是历史这块多棱镜其中的一面。而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这好像就是我的全部。
而在现代社会中,不需要去死记硬背、胡吃海塞的汲取知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早已使我们眼花缭乱了。更何况是现在死背住别人的东西,发表在公开场合,还有可能涉及侵权问题,得不偿失!应该在大脑树立自己的认识体系,打造一个个思维模型,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框架,然后是填充知识的材料,将建造自己的“知识殿堂”。
而比较有效的方法——“刻意练习”,是把新的思维模型内置到大脑的唯一途径。“听过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往往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没有通过刻意练习,把道理变成你的“潜意识”。而最简单的就是重复再重复。
虽说成功没有捷径,但是总得有方法。一起克服“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了”吧!
无忧365日更营 第二天 in 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