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文齐帆齐微课平原雪旗下会员专题

行走

2025-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笨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2期“游”专题活动。

公众号里忽然来了消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周末要到省文联分享“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学创作”,而且这次有直播,不用坐火车到省城,在家里就可以聆听欣赏了。

周末守着阿来老师近两个小时全程脱稿讲述,确实有藏族大腕的大胆坦率,直抒胸臆的风格。

阿来说他在年轻出书后,随即就陷入了困惑,他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他不知道自己一辈子该写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文学的独创性在哪里。如果只是简单地因循模仿,向李白杜甫们致敬,那么一个作家有限的四五十年时间应该做些什么,文学究竟应该向何处去。

阿来认为文学应该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呈现和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你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体认,经过你的情绪、思想和审美,重新提炼和组织起来的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相对存在、互相辉映,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这种融合后的丰富性。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这时,李白的举国漫游,背着《昭明文选》颠沛游离的杜甫,岑参路过河西走廊看到的大漠孤烟直,这些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给了阿来启示。

阿来说,去行走吧。你跟历史的关系是读万卷书,你跟土地的关系是行万里路。从1989年到1994年阿来思考了四年,终于决定写一写小历史,自己老家的地方史。于是他又徒步行走了三年,去收集材料,这就是《尘埃落定》的由来。

疫情期间城市不能自由行走,阿来就走到没有人的地方,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文学家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他既考察三江源从古到今历史人文的演变,也去探究那里的动物、植物,倾听众多生命交响的合唱。他在边走边学。从人文视角探索科学的世界,然后就有了畅销书《去有风的旷野》。

阿来说,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即世界,观察这个世界构建出我们的世界。黑格尔说善是动机,美是形式,真是追求。这个世界不够好,那我们就用作品去创造出美好;好的语言、结构和节奏就是美的体现;中国三千多年文字的历史,文化的感召,文明的渲染,但今天人们往往不相信文化的力量。行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带着科学家的考察,历史学家的只言片语一起,在那样的星空下,那样漫漫长路中,那样的浩荡长风里,你真能知道什么是土地,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生命。这样,疫情结束就有了非虚构《大河源》。

阿来说,今天写作面临一个困窘,大家都只是在文本上下工夫,就文本写文本,这是写不出什么名堂的。功夫一是在室外,在路上。路上才有时代、有土地,有人民,有山水。二是在书里,书里有真正积淀的情感,积淀的智慧,这个智慧既包括我们看待世界的智慧,也包括处理文体和文本的艺术智慧。

阿来说他正研究苏轼。要读懂苏东坡,就要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了解变法的始末。不仅要在《续资治通鉴》里触摸大宋帝国的每一天,而且要行走,跟随着东坡这个“丧家之犬”一起,踏遍他的每一段贬谪之路。为此阿来正重走东坡的轨迹,苏州、镇州、常州、黄州、赣州、惠州,还要去往儋州、密州……

这是阿来作品的诞生记,也是他的思想工厂,他的成长史。

生产车间的员工们极不愿意下班留下来培训,这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头疼万分。可当我们将每次排查出来的隐患、发生的事故重新复盘,重点分析的时候,员工们往往会记忆深刻。阿来的讲座就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真让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像我们这种初入山门的弟子,经常会有题材枯竭,绞尽脑汁仍然毫无灵感的窘迫,会有我是谁要往哪里去的焦灼。这时走出家门,越远越好,静的闹的,新的环境新的路途新的行人,会在不经意间点拨你闭塞的心弦,拧开脑流的塞子,泉思像溪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淌下来,汩汩然来矣。

然后写作的过程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奇思妙想,深刻体验,只是初稿和泥胎,要打磨成精金美玉般品质,非得经过深入的、专业的探索不可。这样的探索,可以从观察里来,可以从书本上查出来,从行走路途中得出来。这时你的专业和视野越通博,描写才能越合理越生动,越能占领人心。

最后以六十六岁阿来的结束语来总结今天的穷游:

……还没有弄明白,还要读书,还要行走。文学就是自己不断学习的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