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青椒计划中学数学诗化教育作为老师!让我读一遍而心潮澎湃的美文!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1521人  五中龙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中学||龙云君

各位老师好: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今天交流的内容,话题比较大,是后天做的事情。互联网信息化与课堂深度融合,走向未来教师变革的话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研、组织、空间、课程、技术等未来学校的几大支柱组成,也关联到体制、民间、技术这三大力量如何合力发挥作用的问题。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课堂是主阵地,是核心中的核心,是最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这里,课堂也是最难改革的地方,纵深下去会撼动学校内部结构变革为之适应,而课堂是传统的满堂讲,还是有温度的改革后的课堂,这两中课堂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是否真动了课堂改革,以适应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和多元学习的需要。课堂这么重要,可是很多老师却把它随意化了,什么条件都可以没有,但不能够没有思想。但是,有了思想、理念还远远不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关心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前面凉水,井中学的老师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几十讲,可能老师们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和疑问,这很正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就现有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展开对教育各不相同地追寻。这是今天交流的目的,接下来从我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我们要理顺教育的逻辑。

1、是重建教育价值观 

农村目前可能只是娱乐上,物质生活上跟上了这个时代,但思维方式上、观念上还是跟以前差不多,没有多少改变,如果教师心中的观念、工作能力、工作意愿、工作动机,以及学习力、领导力等这些方面差距太大的话,这种差距会延伸到孩子的未来,而取决于师生对未来融入社会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除了分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素养、意愿、动力等等,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视角、视野就应该重新定义、重新打开。

做一名教师,我们希望什么?我们希望学生的成绩好些,希望能够给学生多讲一点,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让学生知道,希望创新做法拿过来就可以用,但是,创新做法与实际去操作时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有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老师中的法宝意识太强

总以为一个好的做法拿来就可以用,就可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前面凉水井中学已经讲了几十讲,大家可能还是觉得无法操作,为什么立即操作不了?这里面有一个一万小事定律问题告诉了我们。一万小事定律就是说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的锤炼实践付出是任何人从平凡到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努力,按比列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时,还没算各种节假日,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也差不多需要5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所以什么成功学、速成班之类的我们要给自己打一个问号,我们的学习是从每天积累开始的,发现什么不懂,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立即百度,一月后一年后,你会明显感觉进步很快。我们都很普通,先不要忙于定宏伟目标,宏伟目标容易把你压死。但要定方向,要有梦想,要理顺教育的逻辑关系,要关注教育问题背后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每天每个阶段都在反思和积累进步,甚至经过多次摸索实践才会找到路,那么你的一生中就会有多个一万小事定律。凉水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法宝、没有捷径。

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不是用硬件或政策手段或经济手段等配套供给,来弥补不均衡的。而如何向学生提供他喜欢的东西、提供个性学习的场景,去触发他能够去追求适合他自己的梦想,激发和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精准扶贫,从自我扶贫开始,向未来教师发展。

2、是联结带来改变

老师的知识系统和学生的知识系统是不一样的,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两套系统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考试后学生成绩还是不理想,原因就是这两套系统不匹配,那么这两套系统该如何匹配,才能更好的填平这段距离?有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用最短的路径和学生联结起来。

首先是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人们谈了很多的教育,却很少谈学习。给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素材与场景,打通一些信息通道,让课堂里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发生。

再有,未来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围墙的,我们不能掠夺学生的未来。意味着老师们需要不断与体制、技术、民间、家长这几方面的力量建立起深度联结,希望可以对接的深度、宽度、广度以及对接的路径和强度都给以前不一样,希望可以意味着用最短的路径学习。

此外,要为课堂上的联结做些合作上的准备。比如与同学科老师的合作、与其它学科的合作,比如物理几乎每章都有与数学的函数方式结合,还有很多学生题都读不懂,这些决定了要与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合作,一起教研,共同来公关,以及哪些老师负责与生活关联的习题、哪些老师负责与探究实验的习题、压轴题、哪些老师负责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会做错的背后原因研究等这些都分工协作,久而久之,成体系的做法以及资源,就会越来越多。与学生合作和学生一起备课,以人为本。最终指向的是不同学科的老师无缝对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后,其学习状态、学习深度,最终学习效果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融合课也不是全盘否定分科设置,分科设置有它知识系统性的优势,而是要逐步增加融合课的比重,使师生具备跨界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看这张图。学生正在大展示。学生展示不是通过学生代替老师讲,是通过学生在展示过中暴露出问题来,便于老师收集问题,老师才能知道这节课,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掌握。对这些没掌握的知识,老师重点讲,来增加教的针对性,与问题发生联结,使教学更加精准。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再看这张图学生正在对子过关。课堂要高效,当节课学什么就过关什么,不要留在课后,课后学生很没有自觉性,老师也无力监管,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看这张图学生正在集体上黑板做题。此时老师干什么?老师在教室里走动,收集共性问题。通过学生可视化做题后,作业也同步批改完,带共性的问题也就呈现出来,老师对共性问题精讲。用最短的路径达到讲什么,练习什么,在课堂上完成,直接关注问题解决。如果课后再做作业的话,学生照抄现象严重,做不起的学生依旧不会做,错过了收集学情的最佳时间。这是我们以前的做法,现在已经升级人人平板教学。信息化课内进行已经是常态,学生可视化做题来得更快,与教材同步的各种微课等各种形态的资源更加丰富,使得教学更加精准和个性学习,这些都在希望用最短的路径与学生联结,形成一个强大的学习场。

3、是教育创新者可能比太阳更有光辉

教师有四类人。一类是以工资混日子,希望工作量少些,没有追求目标,被很多埋怨现象遮住了眼睛。二是教育爱好者,这类教师对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优秀案列等开始感兴趣,三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大多数是这类人,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和希望学生考试能考好点,不出安全事故,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第四类是教育创新者,对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很感兴趣并希望能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希望能做出些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教育创新模式,这类人推动着教育的前进,是我们要倡导的。同时教育又是一个慢的艺术,但不等同与等条件具备了才去做。教育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它受影响因数太多,教育是所有社会体系里最复杂的体系,也是影响面最大、最深远、最慢的一个体系,它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推动着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等社会进步。所以它的闭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机械化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么怎么进行教育创新?

首先,我们要敢于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

教师可能是阻碍教育的一支庞大的力量,这里不包括那些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做教育、潜心科研的老师们。面对社会的创新压力,教师是最好的避风港,很多老师要求稳定和自在,不愿面对世界越来越快的节奏和竞争,因为觉得多做了事情,待遇还是差不多,教育创新所需要的老师,往往就是不是老师所喜欢的,学校的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大锅饭,很难对教育作些思考和追求,保守治学,拥抱过去之学的日子很舒服,很多老师也不会去倒逼自己成长、不会去主动学习,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年龄比他们小的学生,比这些孩子有优势,不知不觉使自己产生大盲点,所谓大盲点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它是盲点的盲点,我们对我们的盲目是盲目的,我们对我们的痛点看不到,即使看到了痛点也不痛,这些看不见,会延伸到我们的下一代、延伸到孩子未来融入社会去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等高阶力的大小。逐渐教师自我教育能力丧失,缺乏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的能力。很多老师刚毕业时读过的书和43时读过的书一样,很多老师刚参加工作时教给学生的东西跟43岁时也没有什么不同,22岁大学刚毕业时的思维的习惯和做事的方法和43岁时,更没有什么不同,慢慢失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越来越与整个社会脱节,越来越远离与真实现实世界的关联,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当技术超越了教育,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当教育和技术同步时,教育才会发展很快,老师的专业成长才会快。

其次,老师要管理好时间。老师被赋予了非常多的知识传播本身之外的道德压力和行政压力,传统方式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分数统计、数据分析和作出教学回应,是一个很长的流程,耗掉我们大把的时间,我们要反思怎么样来设计课堂新流程和支持这个流程的强大系统,使我们得到切实解放,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等更高阶力。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此外,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围绕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展开的,教育理念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所以对课堂这个核心的问题要进行攻坚。比如凉水井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反复攻坚后最终建构了“爱米和凉水井课堂教学云系统”,形成一套新的信息筛选机制,运用到日常教学使用中。信息通过传统的信息筛选会大大缩少,但在庞大的互联网世界,没有筛选而直接传递给学生,也是不可行的,是杂乱无章的,它也会带来同样多的弊端。交给第三方机构和学校种子教师共同作一个模块化处理,把资源提前预置好。教师只负责课程实施就行了。

我们希望,未来教师在信息筛选和获取方面可以建立新的机制。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个人扮演了所有的角色,他在教室里既需要独立地筛选、编辑,还需要自己去分类组织各种来源的信息,在传统方式下是一个很长的流程,但是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把所有远在天边的人都轻松联接到一起,进行分工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多种教学场景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一个个不一样的模块化资源包。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的参与,以人为本才有意义,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再单纯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凉水井中学和爱米云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工模式。把老师解放出来,去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高阶力。

从场景到呈现,希望可以起到很好的分工,虽然这个过程的背后是艰辛的,但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

4、跨界学习、双式学习是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习分为单式学习和双式学习,所谓单式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循环的学习,老师讲学生听,我们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长大的,是在一个既定的思维框架下,不断地充实完善现有的知识。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双式学习就是在自我由内而外循环的认知圈里,会遭遇到一些分叉口,通过这些分叉口又再次被导入到另外一个圈,在另外一个圏里,你会获得新的视角、视野、体验和信息,甚至同样的体验、信息在另外一个圈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真正的学习是双式学习,应该大力倡导的,学习的本质,已经不是在既有的圏里去补充知识,而是不断改变你既有的圈,只有新的圈里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新知和不同的体验。

如果没有对现现有的知识,形成某种延伸的知识,我们的知识就会出问题,出现新盲点,但是我们不容易察觉。比如每次考试后,我们都在批评学生这个问题老师讲了很多次了,你还是做错了,或者批评学生太马虎大意了。我们想没想过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你的课堂是单式的,没有对学生进行理解力研究后课程化实施。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同的阶段需求不同,让自己成为未来的教师、才能去引领未来的学生。

糟糕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用的很多方式,大都是不包含双式学习的。因为我们是在单环学习方式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被围困在一个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贫瘠零乱,看似贴心暖心,实则武断的封闭的满堂讲的单式信息环境。

我们除了提供知识之外,一定要提供知识分子的东西,即要培养学生具有理智、质疑、创造的能力,首先自己得具备质疑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信息空间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物理在所有学科中相对来说是难学的,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选物理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形成物理素养、物理思维。也没有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也就不会和其它学科的老师走到一起来。

现在的很多学生说,他们在家里,在B站上面看了很多的探索频道,以及类似BBC的纪录片,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信息是新鲜的,他觉得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又过时,又落伍,还有很多知识错误。我们老师能想到这一点吗?这个不仅仅是在某些学科,不仅仅是在初中。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的眼中,我们老师们已经进入到一个裸奔的状态。因为你的信息环境是单式的,老师的权威和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地丧失了。导致这样一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我想重点聚焦在单式学习上来,就是信息的单环,在教室里面,重点处理的是信息。教师单式学习则主导着整个课堂,呈现方式就是满堂讲。

但是看看今天学生中的信息,整个信息做了一个180度的调转。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可以意识到。当你的课堂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密度是单式信息的时候,很多老师的课堂就是慢吞吞的,是一个非常的信息不足的状况,而学生的信息总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不断的迭代升级,优生会感到吃不饱,当这样一个教室内外的信息密度的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还能再抓住今天的学生吗?

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感觉到,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好带了,越来越任性了,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听从你的指令了。除了我们一味地去抱怨这样的学生不愿意听话之外,我们有没有想过背后的一个结构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信息密度没有向双式学习结构性转移。当我们去面临单式信息,向双式信息转移的时候,我们得对教学的很多基本的逻辑,我们就要重新去思考和建立。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甚至是偏远山村学生都有某种电子终端,这意味着过去以学校为墙壁的封闭物理空间在逐步打破。在围墙之外,开始有更多的渠道,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绕过老师的环节,直接被学生接受。而他接收了什么、消化了多少,当老师的视野不能从传统的围墙之内延伸到围墙之外,就会在这部分是大盲点。

我们希望创造的是普适性、低门槛、高复制性的教育模式。而教育精准扶贫首先是思想的扶贫,是通过教育来实施的、是从自我扶贫开始的,向未来教师发展,这样我们才能面向未来,不让未来的学生生活在过去里,而网络给了我们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教育创新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去做哪些盾月皓天的宏伟工程,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雷锋,他太伟大,我们学不了,但我们又处处是雷锋,我们可以从教育的一点点小事做起,我们不要抱怨条件不好,什么条件都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思想、一定要有追求。

四、如何“管理”上级。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只知道对下属管理,还有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上级?就是要设法如何充分发挥上司的长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上级的能力不够,下属通常是无法爬升上去的,上司如果没有升迁,下属也难升。如果有一天上司因成绩不佳调走了,继任者也往往都是来自别的部门,很少在本单位中选人提升,而且新上司到任时,也总是带来他自己的亲信。反之,成功而升迁得快的主管,其下属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用好上级的长处,而不是指责上级的短处,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只有如此,作为一线的我们才能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贡献上,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取得希望取得的成绩。年轻的老师们容易忽略他的上级也是人,既然是人,所以有长处也有短处,在上级的长处上,协助他做好他想做的工作,才能使上级的工作有效,下属的工作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总埋怨上级的短处,那就像上级批评下属的短处一样,结果上下互相责怪,将一无所成。所以,优秀的教师会问:我的上级究竟能做什么?他曾经有过什么成就,怎么样才能要把他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而不是去改变上司,说别人,我们都是专家,而观察自己难,协助上级发挥其长处,是促使我们有效的好方法。单从教学上来说,靠一个人去战斗力度也是有限的,而分工完成会越来越有趣,在课堂上相对学生来说老师也是上司,你也希望你的学生,能够把你的教育想法落实的很好。促进自己成长,逐渐全体人员成长,从而使全班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2、 走向人的发展本位。

只有老师成为背影,学生才能成为风景。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作为一线的我们,关心的是在课堂中是如何操作的。从背影到风景之间是有一个鸿沟的,那么怎么来填平这个鸿沟?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1、是去中心化。

就是去掉老师这个中心。改变老师对课堂满堂讲的垄断,让学生之间建立互动的通路。大家看这个图,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三类学生 。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优生由于有较强的学习力和平板里提前做了联结,优生可以借助平板等手段自学加讨论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至于怎样自学怎样讨论怎样点拨,我们每一届学生在新生入学前专门有三天的系统培训。中等生可以通过同伴互助也是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后进生了,也就说课堂里老师真正用力的地方是应该关注后进生,所以老师在时间分配上应有所侧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后进生身上,加上中间老师也可以统一做些精讲。

2是导师制、新场景、新身份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看这个图我在干什么?我在向学生分配任务。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包揽了太多事务,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老师点谁谁就发言,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只是看着老师,不是他需要的,甚至希望老师不要点到自己,我们想过这背后的逻辑没,是因为老师这个中心没有去掉,当把学生放在学习中央,走向人的发展本位后,呈现新的场景。我想说的是,老师何时是最后一个从讲台上走下去,走到学生中间去,搭建起真正的互动桥梁。

3、是物理学科六种课型和作业设计。中高考的改革给我们物理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高校自主招生和考生的双向选择加大,对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校都是挑战,今天我们不加快转型,明天学生可能不会选你的课。另外,在大学招生中,对选考科目设限的报考专业中,物理的专业选择范围又是最大的,同时物理高考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跟生活关联等社会实践的比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何以应对?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看这些图,我把物理课分成了六种课型去实施,分别是预习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物理走向生活的创客课、实验课等,都成了体系,每一种课型都有具体的成体系的做法。比如,老师的手机几乎可以完成物理的所有演示实验,可以一键和电子白板大屏幕交互。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这个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位置。老师能组织学生进实验室的就尽量不演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老师能演示的就尽量不给学生播放视屏,在真实的场景里,学生更有真切的体验;老师能播放视屏的,就尽量不口头讲,因为视屏也是真实场景的再现。老师能带领学生主题式学习的就尽量不老师讲,至少带到教室外作项目式学习,有语文数学老师参与的融合课教学,因为学科之间的模糊、整合是趋势,使学生具备跨界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物理创客课结束时,学生要写作文或写实践报告。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再看作业设计,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帮助老师改进教学的任务。作业是需要系统考虑的另一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多老师信奉作业越多成绩越好,题海战术随处可见,学习负担居高不下。所以我们需要关注作业问题,作业指导、作业管理,作业和课堂是同样的两个核心的问题,既然是核心,就应该放在主阵地课堂上去实施,而非课外。

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的作业,比如预习的作业,4w预习法、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性的练习作业、意在诊断帮助教学改进的作业、形成讨论的作业、重在学生动手体验的作业、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思维导图类似整理作业、展示思维过程的作业、反思作业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作业,背后的逻辑和目的跟传统的作业是不一样的。希望形成一个深度学习的共同体,希望把师生交流环节带到更多联接去,产生更完整的学习链条。

未来的学习最终是要走向人与机器合一的时代,即智能化,需要对学校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流程再造,人枪合一。今天不准备,明天就来不及。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3、 流程再造。下面是我们和爱米云系统合作做的学校流程再造

前面的几十多讲里,大家可能看到了凉水井的各个教学片段,但没有看到的是将片段串联起来的学校新流程,以及支持这个流程的强大系统。

相信做过课改的老师对流程再造并不陌生,在高效课堂时代里,五花八门的新流程曾经让大家眼花缭乱。对一堂40分钟的课,我们像揉泥巴一样,将各个教学环节挪来挪去,通过各种组合产生无数模式,一会是631,一会是452;对老师有的要求只许讲10分钟,有的只许5分钟等等。 凉水井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花了很大代价四处取经但收获有限。

也许很多老师对互联网+课堂的理解,还只是给课堂补充一些网络学习材料,如果这样理解,那是没有看到互联网的革命性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是思维的力量,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开放、连接、分享、分工、快速迭代、无边界、用户视角等,不仅仅适合其他领域,对教育行业也同样有效。我们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再造,

第一个是网络基础设施再造:

刚开始我们教室里连网络都没有,我们就从自己拉一根家用宽带网线开始,加班加点仅用了11天时间就开通了第一节在线课堂,现在,凉水井中学的外网带宽达到了1700兆,除了一些高大上的全国名校,可能还没有哪所公办学校有这么大的带宽。这要花很多钱吗?不是,从两年前首次触网开始到今天多个途径土法扩容,以及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真正的千兆内部局域网建设,这么做的背后是什么?是要完全彻底地发挥互联网的力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随时连接互联网、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网络,学生还需要电子终端。凉水井作为农村学校没有专项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我们就对课堂结构根本性变革下大功夫,以实实在的课堂变化向家长开放取得家长信任,把家长动员起来以自带设备的方式,迅速启动了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虽然首次尝试的班级设备五花八门,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快速行动永远比完美设计更重要。从开始一个班只有一个终端,逐步扩展到每个组一个共6个终端,再到人人持有终端,现在已经实现了全校所有班级平板教学。我们就这样不断用小创新激发兴趣,成为下一步前进的动力。

有了平板,就有了承接各种应用的可能,就像学生和老师的百宝箱,里面有综合教学平台爱米云系统,也有沪江网、悠数学等许多平台和工具,能支持各种教学创新流程的展开。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看图,平板要达到三个目的:一用就提高效率,这是基于问题出发;一用就省时省力,这是从信息化角度看;一用师生就喜欢,这是基于以人为本角度考虑。

第二个是课堂教学流程再造:这样一个强大的网络支持体系可以对学校的流程再造带来什么价值呢?

首先、学习空间从教室这个物理空间扩展到无限的信息空间,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项目式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等学习场景在凉水井都在常态展开。今天可能听一场清华大学教授的引力波科普讲座,明天可能听一场古诗文经典诵读,后天可能与外地一所学校的学生讨论数学解题问题,甚至看到学在线直播。

其次、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学习场景,这个场景下学生的视野被更多打开,好奇心被更多激发,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表达和讨论的念头,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再是流于形式,是能真正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它就能成为课堂流程的固定环节,而不是外人参观时的作秀。

此外,互联网也让教学价值链的重构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无边界连接的特点,将复杂的后台功能越来越多交给第三方机构完成,把它们当成自己后方的中央厨房,从而简化前台,让师生尽可能从事务性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专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高阶能力上。

  比如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传统方式的收发、批改、分数统计、数据分析和教学回应是一个很长的流程,也耗费老师相当的精力。在平板学习的普及时代,比如老师借助爱米教学云系统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一切。这不仅仅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替代原有流程,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优势,来实现师生之间更全面的互动,这包括学习问题的在线提交与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资源差异化推送、基于数据的精细化教学和个性学习等。

  当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和环节逐步出现在教室里,并且使工具和教学问题之间形成契合点时,新的教学流程也就不知不觉地开始形成。互联网就像水,没有火的猛烈,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一点一滴中改变课堂。

第三个是教研流程再造: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流程的再造,对教研流程的再造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师成长不再是依靠传统的备课组讨论或专家授课式培训,而是让老师站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自己,从单纯地接收变成输出,以输出带动成长。

  从去年到今年,凉水井的普通老师已经在线开设了20多门各种课程或讲座,还不间断地开设常规课堂在线直播,已经完成了第三轮对外输出总共60多讲了,学生直播团队也在进行对外输出,现在正在规划下一轮在线输出,让老师们能够将自己的课堂或教学思想向全国其他教师公开展示,还需要专门组织教研吗?公开展示所带来的目标驱动,以及同行认可带来的价值驱动,让教研有了更多自发行动的动力。

第四个是组织管理方式再造:当互联网驱动的流程再造进入这样的深水区,传统的学校管理架构也开始落伍了,组织管理方式也必须再造。

  学校已经没有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等,由两个更加高效、更加赋能、更加关注问题解决的两个中心代替:一个是学习中心,关注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学习方式再造,再造后对课堂结构根本性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更加主动深度无边界的学习;另一个是环境中心,关注学校各层面工作由合作走向协作,关注学校表层的物态文化内化为浅层的师生行为文化;深层的协作制度文化内化为高层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文化才是压箱底的东西,再造后对开放民主扁平化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各种创新做法,由这三个学校中央厨房负责做成成品或半成品,教师只负责实施就行了。以前是十多个人开会解决,常常议而不决,现在减少到三个人碰头解决,去给中层干部赋能和服务。这样的管理流程再造,让运行机制很快内化为意见统一、决策快、执行快。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已经互联网化的未来学校,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世界和慢节奏的学校之间取得平衡。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做了这些基础性的各种准备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聚焦互联网信息化常规课堂到底该怎么样来进行了,我要强调一下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这个是我现在正在上的初中二年级的互联网物理课,我们几个平台在同时使用,这里我介绍的是和爱米云系统合作的课堂(互联网强调分工),现在我主要的课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稍后如果还有疑问的老师,也可以提问。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下面是和爱米云系统创始人张良先生合作做的基于互联网信息化混合式合作课堂,主要语言来自他的线上线下给合之道)

我们其它学科的老师比如数学还要做得好些,大概在40分钟的环节里面,把它分成了4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可能很多老师都比较熟悉的,翻转课堂的,就是利用这个平台,里面所预置好的很多微课,以及延伸阅读文本,或者说一些总结性的图表等各种形态的学习资源,学生有个大概10分钟左右的一个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

我们的条件确实是很一般,桌上学生用的终端是五花八门的,有手机,有平板,有其他的,有的学生还两个共用一台,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教育,可以做得很深入。

这个深度自学利用的资源,如果说每个学校老师自己来组织资源,那工作量是很大的,这里其实有很多的东西不需要老师重复来做。所有的学习资源肯定是全部事先预置好了的,我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学校的后方中央厨房,就是专门干这个事情的。这些资源从哪里来?我们是有专职的一个老师的团队和第三方教育机构,专门来负责筛选和做加工。所有这些资源,它的来源是从一些全国目前最好的微课中所精挑细选出来的,提前预制好的所有学习素材是和教材同步的。这是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那它的下一步做什么?是互动讨论或学生讲,方式因内容而定,这是凉水井的一个独有的优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在第一轮的10分钟左右的深度自学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深度自学绝对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学习问题,它还有很多的疑问。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以及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可以弥补学生深度自学的不足,这是第二个环节,互动讨论。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这个互动讨论之后,会迅速对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两种形态的学习的成效,做一个及时地检测。检测题在这个系统里面也已经预置好。所有的题目,也是经过专业的老师挑选并且可以重复向学生推送。如果觉得所挑选的题目,还不是太令人满意,我们可以从题库中找,你自由地去组卷。这是一个检测的环节,这个即时检测的结果,一秒钟不到,会生成很多数据。对错的判断,系统会自动来做了一个批改,这个页面是学生端和老师端都能看到的。学生做完之后,提交他的得失的情况,他的得分的情况,会自动在这里呈现,边上还有可以让他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一个类型的分类。另外还有一个解析的按钮可以打开,当然什么时候可以打开,看到解析和答案,这个权力是放在老师手中。也就是说,一个提前完成练习提交的学生,他可以在别的同学继续做卷子的同时,开始做一点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也可以对照这个解析,做一个自我的总结。这是我们所说的即时检测,可以把所有的数据自动地反馈给老师和学生。

但是除了这种定量化的数据,我们知道学生可能还会有很多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在线的提问框,学生的提问会自动地推送给这个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手中只要拿一块平板或手机,或者说把工作电脑能够连到屏幕上去,那么学生所提交的所有的问题,以及刚才的检测所生成的数据,我们会全部集成在一个页面上,左边是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右边是全班的每个学生在每一道题,以及全班整体的得分的情况。所有的数据和问题,在一个页面中间,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和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后面的学习,就在这些数据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它可以更加精准地来进行,它不仅仅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替代原有的流程,而是要充分利用系统的优势来实现师生之间更全面的互动,这包括学习问题的在线提交与反馈、不同学生的资源差异化推送、基于数据的同伴互助和个性学习,更加精准地进行。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这个精准分成几个方面,一个是小组内部互助学习,他可以更有针对性。我们可能在大部分的学校里面,看到的小组学习,一个所谓的成绩好的学生,他往往扮演一个小组长,或者辅导其他同学的角色,小组的搭配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学生的优势其实是千差万别的,他可能在这个学科表现得比较好,在别的学科表现一般。甚至在同一个学科里面,比如说数学他成绩整体比较好,但他可能代数比较好,几何比较一般,可能代数,几何都好,他的概率学得一般。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所谓的好和差,不是一个绝对的,它是一个动态的。

那这个动态的信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通过刚才那样的数据统计,我们希望未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所谓的互帮是更具有针对性的。我们需要一道题做对的同学,去帮助做错的同学,而不是固定指定一个所谓的一个好学生去帮一个差学生。那么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小组的同伴互助,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减少很多的时间浪费。除了同学的互帮更有针对性,老师的集体讲解也可以更有针对性。我们刚才那个图表中间,老师其实瞟一眼就知道全班共性的问题在哪,出错率最高的那道题是什么,以及边上的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他也能够知道学生目前所关注的,或者说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定量的数据和定性的文字结合起来之后,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到,在前面阶段学习的共性问题,他可以对这两个来做一个精讲。

精准教学,希望建立在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诊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凭借老师个人的经验。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在前面我们看到学习其实已经进行了两三轮了,但是并没有结束。最后一个环节,有一个单堂的分了阶梯的练习。这个练习是分组进行的,这个系统也预置了所有的练习题,它分成ABC几个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学生可能是完成基础的A类训练,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去挑战B或者C,更高难度的习题。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来选择,这是最后的练习。其实学习到这里,事实上学生也开始分层了,我们希望这个练习并不是一套作业布置给他,而是开始有分层的这个练习阶梯,让他更有挑战。这是一堂我上的互联网物理课课内进行。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从这节课的流程中,来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具体说就是我们过去所扮演的角色,是灌输者,意味着这个教学链条上的价值需要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个人独立的备课,找资料,改卷子,做学生的学情的分析和诊断。教学链条上的环节和价值是一个老师独立承担的,很少能见到老师之间深度的协作。

把教室的围墙拆开之后,当我们开始跟互联网世界开始关联之后,到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之后,那老师的角色,真的要发生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由一个人承担的教学价值链上所有的环节的事务,至少某一些环节的事务,逐步地开始从手中外移到另外一个平台,另外一个系统。在互联网时代,它开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系统不能取代老师,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功能,是可以开始外移给一个第三方的系统。老师的角色开始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要变成资源的组织者,一个学习流程的引导者,一个学习情景的营造者。

从这节课的流程中看,信息化与课堂深度融合,还会出现许多障碍,需要及时解决,没有障碍的反而是学生。

一是要为课堂的结构性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真正的自主课堂是无边界的,是系统工程,由一人承担所有事务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平板里的资源要提前已经准备好,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流程,而是要把优质资源重构,让技术隐藏与教学的背后。

二是要有足够的无线网络信息化环境,必须有学习终端的普及 ,教材等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要做数字化处理,互联网强调分工,这个工作交给第三方机构去做,教师只负责实施就行了。

三是教师群体信息化的素养,这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互联网教育课内进行意味着老师要对多技术手段、多应用平台的叠加使用。

四是配套的评价同步跟上。目前对老师的评价是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传统的办法,同时迭代也很快,你可能还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迭代了,所以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校长不动,教师做起来很难。

五是使用终端带来的弊病要有解决办法,任何一种学习,监督和管理是必要的、家长和老师教会学生使用终端,对终端也要有管控措施,教室里要有防盗防火并能锁住的平板柜,不贵,一间教室只需几百元,也可以自己做。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进行引导,家长说学生会打游戏或上瘾或近视,其实这个社会不缺使学生上瘾的东西,学生不玩这个也会找到其他方式,一把小刀,在有些人手里会成为雕刻家,而在有些人手里也可以使人犯罪 。没有用平板的学生在网上呆的时间也并不会少 ,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 ,形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和素养,不可放任。事实上没在用终端的学生也在用终端打游戏,关键是要引导和必要的管控。总之,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总是有的。

我们开始上这些课时,不是一开始就有效果。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反复,又推到从来,有时甚至一节课的内容上了四节课才完成,最后才慢慢找到路,课堂才慢慢开始有效,先有效再高效,这个转变对很多老师来讲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从凉水井的运行的效果来看,这种转变和这种挑战的过程是完全值得的,是有价值的。

另外,老师要放手不是不管,而是为了增加教和学的力量,比如学生教学生,学困生老师都教不好,你还指望兵教兵?学困生最好是老师带。还有,很多教育创新做法,不能直接拿过来就能用,因为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各种氛围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教育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它受影响因数很多,同时也是一个慢的艺术,前面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有方向性的工作,没有法宝,也几乎没有捷径,多反思自己课堂低效的原因,如果不这样,明年后年甚至五年后,我们还是今天的原样。但慢不等于要等到条件成熟后才去做,条件具不具备还真的不是大问题,比如老师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一键与大屏幕交互,几乎可以完成物理所有的演示实验,老师们缺手机吗?反而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说你是否习惯你的角色的转变。晚变不如早变,早一天去迎接这个挑战。

而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的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元素开始,在这个基础上熟练后,又融入一些元素,展开新的场景,多一种场景则会有多一种可能性。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你的尝试就是成功的开始!也就是说我们要去思考,在现有条件下,我可以做些什么,久而久之,你将会就是什么!谢谢大家!(扫下面二维码,更多了解)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未来教师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