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德经》专题七月二班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四章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捧个大瓜

小时候,在夏天的夜里院中蒲席上纳凉的时候,常常对着深邃的夜空发呆。那时,月亮很大,里面隐隐绰绰的有一棵树,树旁有一个人在挥舞巨斧砍树。月亮里到底有什么?

而没有月亮的夜晚,天空中群星璀璨,一条银河有许多星在流动,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落不下来?

又联想到自身,我,这个人从哪里来,将来又往哪里去?我未出生以前在哪里?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百年之后,化为尘土,我真的还有灵魂吗?

这些奇怪的问题,有时问大人,总是遭到一顿喝斥。他们有时还摸摸我的脑门,看看是不是发烧说胡话。因为,这些都是天问,他们回答不出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就更没有人来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现实生活的苟且,让一个个现代人脚步匆匆,无遐也没人去想这些虚之又虚的东西。人们需要的是物质生活生存与享受和攀比。

但我依然在时断时续地思考。直到遇到《道德经》,直到读了第四章。纷乱的思绪,多年的疑问,才稍稍得到答疑解惑。

它的答案就是: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

1.道这个东西是博大的,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但它虽然广大,但是始终如渊谷一样保持虚位谦收的状态,它孕育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

2.消磨掉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俗。它又隐约不见。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象是天帝以前就有了。

我的解读:

1

《道德经》第三章,讲的是人们要在道衍生出来万事万物之后,所应该遵循的规则。然后,按照这种规则去寻道。那么,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本章就是讲述道的属性和特征。

它的属性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的意思是深远,辽阔,无边无际。同时也是空虚的,是博大的。好象是万物的根源。

因为它的博大,才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而衍化至繁。

它的物征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这种道是消磨了锋锐,解除了纷扰 ,掩蔽着光芒,与尘俗混同一起。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象。

挫、解、和、同、湛,这几个字,将道的特征表述得一清二楚。

那么既然道有这些属性和特征,我们可以沿着它的似有似无的状态,去不断地寻找,不断去悟。不断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怎么做呢?

2

因为道是“道冲”,广博深远,那么,作为世界上的万物之灵的人,要向道靠拢,纯净心态,开阔胸怀,包容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对于自然界的包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过去我们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让我们尝到了苦头。对于自然资源的滥采乱伐,对于野生动物的赶尽杀绝,让它们成为餐桌上的美餐,都是一种狭隘自私的表现。

二是对于社会的包容。有社会,就得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每个社会制定的规则都有其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因此,在这些规则面前,要具有包容的宽广胸怀。愤世嫉俗,天天发着牢骚话,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举个通常的例子,就拿高考来说,有人说是一考定终生,对于这个制度发着牢骚话。

更为搞笑的是,竟还有学生在考试时不答题,竟质疑其合理性。结果是零分,结果是她理所当然落榜,结果是她终于沉寂于她的家乡,最后沦为一名足不出户的农妇。

高考也可以一考定终生,也可以不是一考定终生。但如果考上了,肯定会在悟道的路上会快一些。

因为,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那一种好办法能让众多的莘莘学子脱颖而出。能指挥着众多的学子去寒窗苦读,从而去累积寻道的知识和方法。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但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与其成天质疑这个,怀疑那个,不如沉下心来,将自己“道冲”,腾出内心杂陈的东西,来拥抱外部的世界,或许有不一样的人生。

三是对于他人的包容。人上一百, 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这是作为社会中的人所固有的特征。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嘛。与他人相处,要有包容之心,方能和谐关系。方能成为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一分子。

就拿写文这件事来说,你阅读别人的文章,首先要抛弃掉你的先入之见,清空你的心胸,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来阅读他人的文章。万不可以为他人的文章不如你,带着先见的成见去阅读。那样,你会没有任何收获。

听别人的意见,也可持同样的虚怀若谷的心态去容纳。心中先有自己的抵触,就如盛了一满杯水,再也倒不进任何水滳。所以,放空心胸,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后“渊兮”。就会有无穷无尽的众妙之门。

有了这样的胸怀,在实际生活中,在不停的寻道过程中,就要和光同尘.

3

以前常常在古装电视剧中,见到朝廷的议事堂壁上挂着和光同尘四字。一直不知什么意思。只顾忙着追着剧情看,但却忽略了导演为何将这牌匾,不时用特写镜头拉出来。现在回想,原来,它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也在倡导一种和其光,同其尘。

不过这句话容易误判,把同其尘解读为同流合污。其实,按照老子的本意,这个,应该是尘俗。如果再引伸来解,“光”就是“阳春白雪”,而“尘”,就是“下里巴人”。这句联起来就应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融合在一起。

从做人的这个角度来看,就如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所言: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的昂着头;麦穗饱满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这是从反面来讲。正面解读应是,为人务必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文学艺术上来说,我最为推崇的是余秋雨先生。他“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因而,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

这是一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紧密结合的典范。再高雅的“光",也必须与“尘"和在一起,方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所传诵。

那么,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不是就能寻到这个大道呢?

4

还是找不到。它是无形的无象的。就如我们周边的空气一样,作用巨大,但你抓不住它。那怎么办呢?得继续悟道。因为这个道,象帝之先

它在宇宙产生以前可能就存在了。正因为它的未知性,才激发人们按照道的属性和特征不断地悟,不断地找。就如我小时候看月亮望星星,探求自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一样。

因为好奇,人们就去找已成为规律性的道。而这个规律正在被人们不断地悟出来。

牛顿因为苹果砸了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因在比萨斜塔做铁球落地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这个“道"广博无边,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寻道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是绝对搞不透彻的。

如果把这个道全面抓住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一种沉闷的重复。

的确如此,远方的风景也许是很美的,但路上的风景可能更美。

我读《道德经》又何尝不是如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诵读,深入领会,感悟其玄,指导生活与写作,渐渐力穷其妙。

每天一篇文章,既练笔又进行深入思考,力求融入平日的写文之中,增加文章中传统文化的厚度。在寻求工作、生活、写文的大道上孜孜以求。

《道德经》81篇文章,九九八十一。又云九九归一。经历八十一天的深思细悟,最终悟出赤子之心,如婴孩一般接受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始终昂扬奋进,与时俱进,踏地有痕,成就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