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教你面对他人赞美的正确姿势《论语》人生第二季14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四章: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析:
孔子说:“就学问来说,我应该不需要再去追求和别人相比了。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就还没有达到。”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学不到的。”
看完这两章我想起了郑板桥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诗中借物喻人的赞扬内心谦逊的人就像竹叶一样能够虚心低头,不骄傲。有骨气的人就像梅花一样从不仰面拍马逢迎。这两章中刻画的孔子给我的映象就仿如那虚心竹。
活了这么大,对于“谦逊”这两个字,我真的感受颇深。
以前是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就很骄傲的人,而父亲总是用这两个字敲打我,未经历过太多的人事考验,以至于每每被人要求要谦逊一些时,总是不自觉的反感,觉得那就是一个虚礼,教条而且桎梏。
等到在生活中碰过了各种各样的钉子,也经历过挫折的打磨后,让我慢慢的品味到了“骄傲”给人带来的苦涩之后,我渐渐的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再后来,在一位我非常尊重的人身上看见了他时时谦逊,处处谨慎,非常懂得以退为进的处世风格之后,我深深的明白了谦逊真的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以至于现在的自己在处理事情时总是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谦逊。不得不说,这两个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正是基于这种影响,每每遇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会不自觉的又反思一遍,更希望用别人谦逊的态度、行为来给自己做鞭策。这两章中看到的孔子就是一个能在别人给予了自己非常高的评价后,仍然保持低调和严谨的谦逊态度的人,但是他的这种谦逊不是客套应付,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听他说话的人既能感受到他的谦虚,也能体会到他心中的追求和抱负。
从文中表达的意思来看,不管是三十二章中所提到的关于学问和君子之风,还是三十三章中被人赞为圣和仁,这个阶段的孔子应该是已经名满天下,弟子成群了。否则他又怎么可能说出“文,莫吾犹人也”更加不可能有人来恭维他的“圣和仁”。
可贵的是孔子能清晰的认识自己并认真的分析自己的情况。
当别人赞美他博学且富有君子之风时,他先婉转的肯定了自己在学问上的成就,再谦虚的表示自己尚未能践行好成为一个君子,需要继续努力。
当别人赞美他的“圣和仁”时,他先谦虚的表达了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赞誉,再认真的叙述了自己是在如何追求能够达成“圣和仁”的努力和付出。
孔子的言辞中没有单纯的客套推辞,而是细细的剖析自己的现状并找出不足,这相较于他当时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的谦逊了,但是他既没有自吹自擂也没有妄自菲薄,让别人听来更觉得亲切和真实。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过分的谦虚就是另一种骄傲。这句话,我非常的认可。
比如说,你在某件事上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而且这个成绩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结果当别人向你祝贺时,你却一个劲的说:哪里哪里只是一点小成绩,不值一提,随便乱搞的而已。这样的说辞让人听了该如何自处呢?你随便搞搞都那么优秀,认真起来别人还能活吗?别人又会怎么想呢?
因此,你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着名满天下,弟子过千的孔子说:先生,你真是一位学富五车,气度非凡的君子啊!孔子却说:哪里哪里,我只是随便做做而已。后面的话对方该怎么接呢?估计真的不好接。回过头再看孔子的的回答是不是就发现他的话是很有接续力的呢?
只要你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在工作上不断努力的人,我相信你也会有机会面对别人给你赞美和夸奖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讲话的方式和措辞就真的很重要了。太过虚无的客套“哪里哪里”其实毫无意义,而简单的说“谢谢!我会继续加油”又似乎显得太应付了。
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不妨试一下孔子的这种方式:一半肯定,一半否定,再附上自己的标准和希望。如此一来既不会显得自己是随意的客套应付,二来更加深了别人对你的认识深度,知道你的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同时你还有着更高的追求。
面对他人的赞美,孔子用他的行为教会了我们,谦逊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适度的谦逊既需要能清晰的认知自己,还要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既能真诚的表达出对别人认可自己的感谢,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中永不停滞追求上进的抱负。
这样的沟通既传达了被认可的欢喜,也表现出了自己谦虚的内省,才显得更为坦诚,就如那风中摇曳的竹叶,婷婷而立的同时也柔软婀娜,令人赏心悦目。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