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022/100 追随自由浪漫的骑士
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22,2017年8月28日 第五周 王小波周
一、今日小理论
“心流”(flow):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Csíkszentmihályi, 2008; Carter, 2015)。
它由积极心理学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2004年提出,认为它就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可能途径。
它是一种体验,美妙的、幸福的体验,前提是有目标的,全神贯注、全情投入的时候发生的。
后来他在TED(2004)的演讲中,将人们处于“心流”中的感受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1)完全沉浸;注意力高度集中,你感觉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热情。
(2)感到狂喜(Ecstasy);你觉得自己从日常现实的琐事中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现实状态中,类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所感受到的喜悦,或普通人在剧院/舞台等所感受到的喜悦。
(3)内心清晰;你知道什么是需要被完成的,以及目前为止自己做的怎么样。你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与目标之间所需要做的努力。
(4)力所能及;你知道尽管这件事情可能存在挑战,但仍然是自己所能胜任的。
(5)平静感;毫不担心自己,甚至丧失自我觉察,连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都无法意识到,例如,有些人在全神贯注地写作/打游戏时,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
(6)时光飞逝;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中,时间便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比如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猛然抬头发现窗外早已从白天到黑夜。
(7)内在动力;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并且,一种“心流”的状态又能帮助你完成这件事情、实现该目标。例如,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新作品的渴望,令他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了创造力。
如何达到“心流”?
一、准备工作:
学者认为,通常当人们做自己热情所在的事时更容易产生心流,尤其当这件事情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即需要面对挑战,设立目标、学习新技能。对于喜欢做的事情,人们会更愿意集中精力;而具有探索性,则让这件事情区别于例行公事,从而使人更容易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进入一种“狂喜”的状态。
二、如何正式进入心流状态?
如果你根据之前罗列的状态,认为自己从未进入过心流的状态,并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体验心流。那么以下的几点可能可以有所帮助(Cherry, 2016; Csikszentmihaly,2008):
1.尝试更多的事情。
正如奇克森特米哈伊所说,在为喜欢的事情努力时、当内在动机存在时,人们会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而只有通过实践去尝试做一件事,你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对它的感受。
2.对“挑战”与“技能”的评估与调整。
当你发现一件事情充满挑战,而自己却技能不足时,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挑战;相反,当一件事情挑战不足时,适当地增加难度,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心流的状态。
3.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主动寻找反馈。
4.另外,在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以下的小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明确拆分任务进程表,清除杂念:用清单列表将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
减少外界干扰。
心流就是这样一种,通过努力、实践、学习、练习就能掌握的“幸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文所说,心流更多时候存在于人们的回溯之中。当你太过刻意地想要去寻找它时,可能不仅会破坏可能出现的心流,还会适得其反。
有时候,忘记自己就跟看见自己一样那么重要。
二、今日电影
《在路上》2012年美国上映。 同时推荐原著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读书笔记 18三、今日文章
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简介: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1997年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同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今日主题:王小波的自由主义
罗素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小波在文本中追求与张扬的即是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他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书写文本,以自由主义思想来统领文本中的历史世界。
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与笔下人物和已逝历史进行对话,以自由主义思想对—切非自由、非理性的存在进行抨击与反讽。因此王小波笔下的历史又都是自由主义思想史。
补充: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学者评价:
罗素的才华不仅超群,而且像他这个人一样多彩。按照中国的说法叫做“多才多艺”。
罗素同时是伟大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以及社会评论家,严格说来,作为数学——逻辑学家的罗素比作为哲学家的罗素要重要得多,他在数学——逻辑上的成就几乎是划时代的,他是数学中“逻辑派”的领袖,尽管他的一个基本看法——数学可以完全由现代逻辑来说明——现在看来非常可能是错误的。
罗素的文字有一种恐怕想学也学不来的幽默机智,堪称典范,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据我所知,罗素是不靠文学作品(小说和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柏格森,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是靠小说诗歌获奖)。
王小波人物评价: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不止于活着》——《思维的乐趣》
1、《思维的乐趣》
一部分:
(1)插队传书经历——思维空虚感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2)军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力量对有趣生活的扼杀——体会不到思想的乐趣,真是做了神仙也不开心
(3)教授父亲的悲惨遭遇(思想层面):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二部分:
(1)然而,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2)无趣是怎样的: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3)有趣是怎样的:宏观上——“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微观上——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4)“复杂”的得道之乐
三部分:
(1)“灌输大脑”之想法的荒谬(药丸子、格言教条的功利性与虚伪的本质)
四部分: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完美注脚(建议此部分时常拿出来反复阅读,不断品味)
五部分:(1)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2)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
(3)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种罪恶。
(4)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2、《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大多数猪——人
特立独行的猪——真正自由的人
权威养猪者—— ……
工友们:既是文内的猪,也是猪的旁观者,更是我们
(1)大多数猪特点: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
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2)自由猪: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
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肖申克的救赎》
一百人也捉不住它。
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
(3)权威养猪者:痛恨它。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
(4)一部分工友老乡们: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他们说,这猪不正经。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四、今日收获
1、关于心流:我不曾记得自己是否有过心流的感觉,或许年轻的时候有过吧,又或许没有过;
心流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有一前提,是有目标的,要全神贯注、全情投入所产生。就是专注力。
我有多久没有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了?
心流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学习、练习就能掌握的“幸福”。
如韩大爷的文章中一句话:“总有一款能指引你去抵达,然后,再出发”,我需要做的,就是,出发就好了,纵然最终也抵达不了,只要全情投入,一路上也是风光无限。
为体验这种幸福,出发就好啦。
2、关于王小波:翻开他的第一本书,看第一页序言就被吸引的粉丝。
我眼中的王小波:勇敢、自由、智慧、有趣,诚实、责任感........,他是一位快乐的英雄,是一位火眼金睛的勇士,一个不愿苟且的智者,一个充满诗意的灵魂,一个有趣的顽童,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太过喜欢,仿佛任何词语都无法准确描述,是高高再上要仰视,又好像近在眼前可对视的友人;仿佛远在天边,又好似伸手即可触及的,偶像,就在那里。
我被李银河写在王小波此时十五周年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
“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
王小波告诉我们用一种真诚、从容、兴致盎然的方式来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
虽然我现在依然做不了那个“特立独行的猪”,依然是那个躲在角落里的“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指引我去深深的思考。
3、读后感: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无拘无束,但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活在即羡慕特立独行的猪,又对生活的设置安之若素,我想我也是那个大多数。
文章中的那个时代,被设施的是时代的环境,我们这个时代,被设置的更多得是功利、钱财,内心的虚弱,不用思考的生活。如果不被设置,是否会无所适从?
《思维的乐趣》中对有趣的定义:“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看完后不自觉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禁锢思想的到底是什么?无知?自以为知道?
从写作方面:王小波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描述问题的形式值得学习。
王小波是一个自由浪漫的骑士,笑着将苦难,他的戏剧精神,幽默的叙事风格,值得学习一生。文章看的时候心情愉悦,看完后思绪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