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歇处同圆缺

2020-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良人_望书归

《繁华歇处同圆缺》

文/温橙

太液芙蓉,浑不似、丹青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拍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问嫦娥、垂顾肯相容,同圆缺。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宋)王清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这是文天祥在元兵铁骑踏破南宋王朝的幻梦时,发出的赤子呐喊,如今人们大多记得这两句千古词作,借此表达忠贞与爱国之意,却鲜少有人知道,在亡国之际,在一片凄凉破败下,曾有一位自怀风骨的女子,凭借一首《满江红》,撼动了文天祥的心。

王清惠是宋度宗的昭仪,在宋度宗过世后,面对全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她守着寂然的一片,凭栏而望,似乎在那时她便已经望见了大宋王朝的命运。

正月,本应是沉浸于新春贺新年的喜庆氛围内,南宋都城却被元军团团围住。大宋王朝早已风雨飘摇,不复往昔,亡国破城是乃是意料之中。作为众多嫔妃中的一个,王清惠深知自己的微不足道,只能随众北上,化作风雨中的飘萍,无依无靠,任人宰割。

自此,她别了江南的朦胧烟雨,别了渔舟画船的婉转歌唱,亡国的忧伤在心头堆积成无可消解的愁绪,她夜夜难眠,呕尽心血,执笔题下一首《满江红》。

宫里太液池的芙蓉花,早已失了旧日颜色,往事如梦,美好到虚幻不可触碰,与冰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令人心寒。

如果这首词作所表达的就是此般意思,恐怕还不足够撼动当时众人的心。身为宫中嫔妃,王清惠只是一介女子,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下,女子只是一个战利品似的附庸。但她并没有只看到自己的身世之悲,也没有空余满心伤痛,眷恋昔日的繁华香软,而是为国而忧,为国而恨。哪怕岁月翩跹而过,多年以后,我们仍然能够从一句“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里窥见那位女子的浩荡风骨,开朗胸襟,以及那与国同悲的情怀。

看见了这首词后,南宋词人、宫廷琴师汪元量也作词一首来相和,还是用了《满江红》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写道:“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此后,许是看清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守住一份贞洁,王清惠选择远离这纷繁红尘,断发出家,就此了却后半生。

但她的气魄和血泪传扬甚广,见者都能将其中的悲伤和无奈深深印入心里。这首词被人送进狱中,被元军囚禁的文天祥读过后,悲痛万分,百感交集,同是亡国之途,同有忧国之心,只一读,便懂得了。

于是,文天祥为王清惠翻作另一首《满江红》:“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中华风骨始终在,幽幽墨香乾坤留,令人万般慨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