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的思考

上周日一早送儿子到某重点学校参加他们初三的“冬令营”,由于不熟路怕塞车,我们提前了时间出发。
原本以为我们算早的,可到校门口才发现,已经有不少学生在门口等候了。
而且发现他们几乎清一色同样的校服,原来他们来自同一家学校,是某个重点学校集团下的一家民校,旁听中得知他们统一由学校带队参加,除了老师还有级长都到场助阵,可见学校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所谓的冬令营活动其实是这些重点学校在中考前的密考,他们通过报名时简历筛选后,再打电话给家长通知孩子参加“冬令营活动”。
孩子进校后,我们一群家长便凑在一起交流信息。
几所重点学校在中段考后便开始掐尖签约抢生源,据说有些集团其下学校每年内部签约率达招生人数的50%。
很多学生家长时刻关注几大名校的密考信息,不少人都是冲着练手而来。
以前总以为中考是唯一的升学途径,待到经历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各种密考、签约。
广州中考普通高中升学率约50%-60%,重点高中低于10%,于是为了升学,为了进入重点高中,报课外辅导班成为常态。
在减负声中,大多数的公办学校课堂教学大纲已经很难去竞争名校的掐尖密考了。
减负的宗旨可能是教育部门想给孩子的学习减轻负担和课程,可是在升学的压力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学校的减负却增加了家长的教育成本。
教育分层也会慢慢在减负中形成,校外培训机构越开越多,越收越贵。一边是听信了减负的快乐教育,一边是奔走各个培训机构的孩子。
曾以为成绩不好的才要上辅导班补习,后来才发现更多的尖子生都在培训机构做拓展培训。
差距逐渐增加,一年又一年,在中考中,在高考后呈现。
都说高考不是人生的独木桥,也都说大街上随手一抓就一把大学生,可是985、211的学校终不多,学历始终仍是应聘时的敲门砖。
于是一群群焦虑的家长总在周末奔走培训机构,在临考前带着孩子奔赴各大考场,在升学季收集各大学校的招生信息。
教育支出无疑是这些家庭的重大开支,普通人家要想在减负下拼精英教育,实在是身心腰包俱疲乏力啊,为了一代比一代强,家长又不得不去拼。
或许家长尽心,孩子尽力,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