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参”可参,方能成长》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30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参”不过是根拐杖和过于听课于事无补这两节的内容。
在“教参”不过身拐杖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很多学校为学校老师提供“教参”,有的老师提出能不能把教参变得厚一些,对此作者感到费解,也无可奈何,听说有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中小学的教科书是不给教师配什么教参的,也没有什么配套光盘或示范课录像可以依样画葫芦,教师备课必须自己想办法查找资料,独立设计,这也是他们业务素养较高的原因之一。
我们习惯为教师提供统一教参,教师手持这个“参”去教,不但难有自己的创造,教出的学生也只能一个呆样。
所谓教参,不过是初上讲台者的一点支撑,路有点滑,走不稳,怕摔跤,要用根拐杖,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把握,有本书参考一下,有个模子仿制一下,得几点启发,至少可以不出错。
教参不过是教师的教辅,不是秘密文件、内部资料为什么不能给学生看?再说,提倡自主学习,学生能自学了,不就达到“不需要教了吗”?
教材没有配套的教参,无依无靠,有利于检验教师的教学素养,逼使我们去探索、去创造、去改革。
再过于听课于事无补这一节当中,作者觉得过多的听课交流未必有什么好处,教师需要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管理者希望教师通过交流以提高业务素养,可是这样忙于听与被听,教师用什么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呢?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作者说:他不敢去随便听别人的课,并非不想观摩,并非不想学习。而是无论如何,教师坐进陌生人,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听完了还要说上几句,无非从自己的角度比个人实践去评价他人优劣,更不妥;更加上大家教学工作忙,未必愿意受干扰。
所以对于一些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自信,那么这样的老师就应该逐步建立教学自信,听课太多,徘徊游离,有可能丧失基本判断,对专业发展未必有什么好处。有些学校发现读书多、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的好。听课听多了,习得一些技艺,不过能成为“匠”而已;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的高,境界就出来了。名师的课为什么那样设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课上遇到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如此等等,都是教师世界观、教学观的自然反应,这些是要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一味听课,如舍本逐末,得其皮毛,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在于他听了多少课,而在于他会不会“听”。
就像我今天遇到的问题,在教参里面或者是在听课当中,我是学不到模版的。年级要求学生们理发,所以我给学生们的要求也是理发。那么学生就问我老师为什么,其实在让他们理发之前,我曾考虑过很多问题学生或者是遇到的一些阻碍,但是我还是照样做了。因为我觉得万事开头难,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从仪容仪表抓起,管理一个班级,我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满意,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做到从一开始就守纪律,这就是所谓的规定,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事情没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的心态,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论我们怎么做,我们该怎么做,我们都应该贯彻一个初心:那就是对于基于学生。虽然我现在也不知道让他们理发到底是对于他们好还是不好,但是我知道的是,他们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守规矩,只有守规矩才会有纪律,才会有班风,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无“参”可参,方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