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全食,讲目连救母的故事
继1月31日的“红月亮”后,7月28日凌晨,我国将发生今年第二次月全食,而下一次月全食要等到2021年5月26日了。
当月亮、地球、太阳的位置呈一条直线排列时,地球处在月亮和太阳中间,整个月亮全部笼罩在地球的阴影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这种天文现象称为月全食。
太阳所在的轨道称为黄道,而月球所在的在轨道称为白道,两者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全食。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阶段,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着月食的开始。食既阶段,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生光阶段,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复圆阶段,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月食过程28日的月全食初亏在2时24分,食既3时30分,食甚4时22分,生光5时14分,复圆6时19分。最大食分为1.613。
由于月球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旋转,所以月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远地点和近地点之分。当满月时月球在近地点,则那时的月亮看上去有大又亮,称为超级月亮,当超级月亮出现时,恰逢月全食,就会出现超级“血月”。
“血月”一般在月全食发生时出现。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直线上时,会遮住一部分阳光。但仍有一些阳光绕过地球边缘,其中的红光经地球大气层过滤后,在月球表面投下一种奇异的红色,就形成了“血月”。
血月本次月全食恰逢今年的“最小满月”,所以不会有1月31日那样又大又圆的“血月”,后半夜,我国西部、西南部可看到全过程,东部则只能看到“带食月落” 的景象,不会看到全过程。
所谓“带食月落”,也叫“带食而落”,是一种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月亮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却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个光环,还没到复圆,月亮就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了,由于此时月食还没有完全结束,只能看到“光环”缓缓落入地平线。因此称之为带食而落或带食月落。
带食月落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月食这种天文现象了,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记录,中国古代有月食记录也很早,根据甲骨文记载,在公元前1136年的商代就有了月食记录。《诗经•小雅》中也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的诗句,记录了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次月食。
甲骨文卜词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月食这样的自然天文现象感到困惑和恐惧,中国古人就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掉了月亮,无独有偶,古代非洲人也是这样认识月食的,而古印度人认为是一条恶龙吃掉了月亮。
后来,人们通过长期观测,对月食产生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理解。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从月食中注意到了地球的影子是圆的,从而产生了地球呈圆形的推断,为地圆说奠定了最早的科学基础。
我国在汉朝时,也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科学家张衡认为,月食是因为地球走到了月亮的前面,把太阳光挡住了,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这段话非常清晰的阐述了月食的形成机理。
到了大航海时代,天文导航技术日趋成熟,那时的西方的水手一般都拥有比较丰富的天文知识。
哥伦布带领船队航海到达美洲时,曾经遭到当地土著的攻击和围困,眼看弹尽粮绝,正当情况万分危急时,哥伦布用掌握的天文知识挽救了大家。根据观测,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于是他就向土著人说:“如果你们不解除围困并给我提供水和食物,我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月食发生了,哥伦布的话得到应验。土著人了非常惶恐,把他当做天神,于是立刻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
虽然人们很早就对月食产生的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学认识,但由于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科学思想难以普及,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天狗吃月亮这样的神话。直到近代,每逢发生日食或月食时,许多农村地区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贾平凹在他的文章《天狗》里,就对这一习俗就做了生动传神的描绘。
在中国,天狗吃月亮的神话来自故事“目连救母”,这是一个可以和二十四孝中“缇萦救父”相提并论的颂扬孝道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目连即目犍连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财丰富,吝啬贪婪,儿子目连却心地善良。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快朵颐,而且从不修善。
青提夫人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了苦刑。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大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十分悲哀,于是祈求于佛陀。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其母吃饱。目连遵照佛陀的嘱咐,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个故事传到中国后被重新演绎,说目连一心向佛,与人为善,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生性暴戾,为人恶毒。有一次,目连之母想出一个坏主意,要捉弄吃素的和尚。她让人做了360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
目连知道了这事后极力劝说,可他母亲不听,目连忙叫人去通知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360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拍手大笑着说:“今日和尚开荤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360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后来这个恶行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18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非常难过,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唐朝的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救母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廷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像地狱一样。于是恶狗疯狂追逐太阳和月亮,它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又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这只恶狗,最怕敲打锣鼓和燃放爆竹,只要听到这两种声音就吓得把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吐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去追逐,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食和月食。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是交相感应的,天可以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这一学说,月食现象在古代也就具有了政治含义。
古人认为“日为阳精,人君之象”,即太阳是君王的象征,与之相对的月亮属阴,则象征着后妃,也象征着君王统治下的臣民。因此,月食就常常被用作大臣与后宫、大臣与大臣们之间政治斗争的工具。
月食这种天象,就是后宫干政、煽乱朝纲,触怒上天的最有力证据,也是权臣专权,营私枉法时上天给出的警告,所以出现月食时,朝廷必须做出相应措施来平息上天的愤怒。
月食以后,古人还要反思在刑罚方面是否有失偏颇。因为“日掌阳,月掌阴。阳为德,阴为刑”。如果“执法不得其中,怨气盛并滥及良善,则月蚀”。也就是说执法有失偏颇,怨气过盛也会导致月食的发生,所以有“月蚀修刑”的说法。因此月食出现后,皇帝往往会有颁布特赦诏书,清理冤狱等措施出台。
月食后,古人在自省的同时还要以行动来拯救日月。《周礼》规定:“救日月,则诏王鼓。”就是说当日食或者月食发生后,周天子应该亲自击鼓来驱逐吞食月亮的怪物。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不需要皇帝亲自击鼓了,而是“百官齐集救护,亦应素服将事,以合奏鼓之义。嗣后如遇日、月食,应当穿朝服之期,亦著用素服行礼,著为令。”就是月食发生时让百官身穿素服去敲鼓,已经成了规定。
民间还有月食发生时朝着天上射箭来赶跑天狗,救出月亮的习俗。《周礼·庭氏》记载:“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恒矢”,所谓恒矢是前后重量均衡,射程较远的一种特殊弓箭,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救月以恒矢根据我国古代阴阳学说,月属阴,代表皇后,因此,当出现月食时,皇后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亲自补救。据《荆州占》记载:“月蚀,后自提鼓阶前,把槌击鼓者三,中良人、诸御者、宫人皆击杵救之。月已蚀,后乃入斋,服缟素,三日不从乐,以应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诛而解四境之患也。”就是月食发生时皇后要亲自击鼓三遍,宫中女官也都要击杵拯救月亮,然后素服斋戒,三天不听音乐,以此辅佐皇帝解决四境的忧患。
拯救月亮是一场全民运动,深居內宅的妇女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唐代就有“击鉴救月”的习俗,“长安城中,每月蚀时,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满郭如是,盖云救月蚀也”。“鉴”就是铜镜,月食时,满城的女子都要敲响铜镜,吓跑吃月亮的天狗。
几十万年来,随着一次次的月食,人类逐渐从蒙昧走向了文明。如今的人类社会文化发达、科技昌明,人们早就清楚了解了月食的原理,不会再因此感到恐惧,更不会再把地上的天灾人祸与月食联系起来。月食的神秘感已经消失了,但驱赶天狗的习俗却已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这些民俗应该加以发扬光大,将其形成一个节日,使之娱乐大众,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