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巴菲特的“能力圈”概念,或许是化解恐惧的良药

2019-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文火日知录
图片来自网络

​1

女儿今天考试。上次她考了双百,这次当然希望她连创佳绩。

下楼的时候,她忽然说,爸爸,我有点害怕。

怕什么呢?

我怕这次考不了双百。

我说,千万别紧张,就像你平时写作业,脚放桌上,本放腿上,一边唱歌,一边摇晃。

我话没说完,她就一脸嗔怪相,作势要打我。

其实我还可以说,考的不好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就行,或者低年级成绩不重要,以后抓紧来得及,等等诸如此类的废话吧。

但我还是觉得,不如开个玩笑,希望她绷紧的神经,能有片刻的放松。

2

然后上班路上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恐惧。

比如对于女儿,她的恐惧就是:想考双百,但又害怕失败。

套用她的“恐惧模式”,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分别表述为:我想去竞聘,但又害怕落选;我想去演讲,但又害怕嘲笑;我想去表白,但又害怕拒绝;我想去健身,但又怕无效。总而言之,似乎恐惧就是“想得到,却又怕得不到”状态。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得到,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什么,但只要我们曾有过期盼,此时心理上就会有失去感,就会觉得似乎原本已是自己的东西,却平白无故的没有了。甚至因此而懊悔和记恨。

那怎么办呢?是硬着头皮往前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是干脆保持高度的自知之明,没有把握的事情就绝不越雷池一步?

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说简单点,前者大多是找死,后者往往是等死。

我想,巴菲特关于投资的能力圈概念,或许也是化解恐惧的良药。

巴菲特的原意是,我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能理解的、可接受的对象,把自己的认知能力划定一个界限,一个圈,圈以内的我投资,圈以外的,不管看上去前景多么诱人,我都一概不理。

挪用到这里,就是把遇到的事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知道的,能把握的,自己可以改变的,那就从容面对,并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全力以赴,反之就要小心翼翼,如果允许,干脆回避。

比如电路故障,你想修,又不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内心害怕的要死。那正确的做法就是,如果你懂电,电路知识正好在你的能力圈以内,你当然可以放开手脚,妥善处理。如果不懂,就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再比如驯兽表演。演员把脑袋塞进老虎嘴里,轻松自如,还赏心悦目,完了让你试一试,你会怎么选?

记得作家二月河说过一句话:写作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合上笔立刻夹起尾巴做人。意思是说,自己的野心只能限制在稿纸以内,出了这个界限,自己就跟常人无异。

4

说到这里,能力圈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但真落到生活的实处,其实是包含着大智慧的。

首先,能认清自己,能对自己有个真实的评价,并能在面对恐惧的时候对自己做出真实的判断,本身就是件非凡的事情。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都不可取,尤其是在事关重大的选择关口。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外部事物的难易权衡和是非抉择,往往都是我们自身能力的投射而已。

其次,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但能分清什么是能力范围的事,还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以实际的行动和成果作为能力的变现。

同时,还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能力圈。也就是说,不能故步自封,一直躲在能力圈里,而要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战经验,以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总结起来就这三点:自知,坚守,不越界。

5

恐惧本身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刻在基因里的一种防护机制。因为不恐惧的物种,要么只是等死被进化淘汰了,要么主动出击自己作死了。只有那些经历了无数生死存亡的恐惧,不断升级认知,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在环境的千锤百炼下突破自我、选择进化的群体,才最终生存了下来。

当然,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人在变,环境也在变,作为彼此共生的两个变量,在强大自身的同时,也必然在塑造着对方。

6

回到女儿这边,看着她沉甸甸的背影,我无比清晰地知道,她前行的路上还有无数恐惧的怪兽,正张开了血盆大口等待着她的光临。

对于她的困境,我终究无能为力,唯有成长,她自我的、内在的、伴随一生的成长,才能铸造金刚不坏之身,破解所有恐惧的魔障。

对此,我胆战心惊,却又满怀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