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黑天鹅事件-硅谷银行
3月11日美国前20大银行、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1.4万亿人民币)的硅谷银行,宣布破产。
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一家银行倒闭事件,也是2023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各大财经平台争相报道,能学习和了解到的信息非常多,但大多都是从金融环境进行分析。
虽然各大平台及大咖在金融与财政层面的分析都很到位,但总觉得离我们普通人太远。
那么从硅谷银行的破产事件中,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从中学习到什么经验呢?
1、短贷长投——短借长投
美联储在疫情期间通过不断地降息,不断地降低利息,直至将利息降至0-0.25%,直接拉到“零利率”。
硅谷银行就是在这个时间吸收了大量的几乎零利率的储蓄。对于储户来说是存款,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都是负债。而且这些负债几乎不用付利息,也就是无息负债。
听上去“无息负债”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当我们用钱不用成本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很开心。
但是银行吸收了这么多的存款,必然是要将钱投出去,获得收益的。
硅谷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大量的买入1-5年期的无风险国债。无风险国债,很安全,但是利率很低,仅仅1%。
硅谷银行吸收的存款,随时都有可能被储户取走。因此,硅谷银行的这些负债都属于短期借款,但是投入到的国债都是有期限的。在没到期之前,虽然能赎回来,但是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要打折。
因此,硅谷银行使用这些“无息负债”,投入到1-5年期的无风险国债,就形成了短债长投(短借长投)的局面。
对于个人来说也一样,当有人免费借钱给你的时候,你一定是非常高兴的。而且免费借来的这些钱,你也一定不会仅仅只是存在银行。
所以也一定会用来进行投资,对于有责任心的人来说,就会投资一些无风险的理财项目。
但是朋友借给你的这些免费的钱,他随时都有可能要回去,但这个时候你的钱确实已经投资到无风险的理财项目里面。一时半会还无法取出来,所以就形成了短借长投。
2、流动性危机——挤兑导致缺钱
美联储为抵抗通货膨胀,开始不断地加息,到2023年2月,利息已经达到了4.5-4.75%。
此时硅谷银行之前的无息负债,现在要付出4.5%-4.75%的利息,就变成了有息负债。但这些4.5%以上的存款,在前期已经投入到了1%的无风险国债。
这就相当于花4.5%的利息借来的钱,现在只能获得1%的利率收益,直接导致至少3.5%的亏损。
在此情况下,也正是因为三年疫情,导致企业遇上了寒冬,于是开始不断地从银行取钱出来,用于度过企业寒冬。
也就是朋友之前借给你的那些免费的钱,现在他自己也遇到了生活困难,现在来找你要回去。但是你的钱实际上已经投入到了长期的理财产品中了,无法还钱给朋友。
但是这个消息一旦放出去,其他借钱的人就会非常的不安,于是全部过来找你还钱,从而形成了挤兑风波。
这是导致硅谷银行直接破产的根本原因,各大科技企业纷纷找硅谷银行要钱,但是他的钱基本都已经投入到了1-5年期的无风险国债里,从而导致无法兑现企业的取钱需求。
3、存款准备金——保持现金比例
按照银行的运营模式来讲,在我国央行有明确的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上交到中央银行,一备不时之需,也是防范挤兑的风险。
但是偏偏,美国此时的存款准备金率是0%,这也加剧了硅谷银行的挤兑风险。
综上三点,对于个人而言应该谨记:
一、一定要杜绝短借长投;
二、任何时候保持有足够比例的现金;
三、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而且要确保流入>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