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总结
忙里偷闲,闲里偷闲比较合适,看完了这本书,虽然有大把的时间,其实不怎么看,偶尔偶尔看一些,不然应该一两天就可以读完的。怎么说呢,对于韩寒郭敬明,我不知道他们算不算是一类作家,至少在我遇见他们的时候,总是成双成对遇见的。高中时候的同桌很喜欢郭敬明,算不算是疼痛文学,小时代最后似乎也是悲剧,一场火灾?别的作品我倒是不太了解。不过旗下一些作家的言情我也看过一些。同期也有喜欢韩寒的,说不上他们是对立的,只是在我当时仅知道的几个人里,周围人的议论声中,他们两个总被提及。我也迷恋过一段时间,奈何囊中羞涩,所以知道也有限,文章倒是没怎么读过。大学后有机会接触,图书馆里总会有三两本他们的书(路边的书摊里也总有《乖,摸摸头》这类的,似是温情路线,封面的感觉就足矣表达,突然想起来是大冰的,不止为何会在这时想起)我倒失去了兴趣。觉得庸人自扰,没有必要。
说来也是巧合,戴建业老师的突然走红,然后去搜索戴建业,看见了他以前的帖子,对韩寒和方舟子当年发表了一些意见,夸奖了《三重门》,也有这是韩寒比较代表作的说法,遂产生兴趣,开始拜读。
不得不说一开始就劝退我了,引用的古文我尚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多次百度,林雨翔读过许多古文,创作他的韩寒岂不是更加了得。现如今的我也不及他的学识。故事是校园里的是非,我看些文章若是有感情线,总会被我读成言情小说,这样自是不好的。虽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读什么书总是不太明朗,比如《透明的胡萝卜》,读完以后有些茫然,结束的有些突然,虽然看过别人的书评,是旨在如何如何,我自己是不明了的。这本也是,虽说不至于茫然,有些批评中国教育,结束的方式也有些意外。单说雨翔和Susan的误会桥段,我倒是见过类似的,不过看到的时候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好不容易可以进市重点的雨翔得知女神只去了区重点的时候,让人可惜,可又无可奈何,总不能辜负父母的苦心,也感叹阴差阳错,造化弄人。在Susan打电话告知自己是故意而为之的时候,更是令人扼腕痛惜。不过这个结尾让我有些迷,以后的故事,谁又知道呢。
听到远方的汽笛,突然萌发出走的想法,又担心在路上饿死,纵然自己胃小命大,又走到哪里去。学校的处分单该要发下来了,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初中的男生有些才学,然后自傲,也是很正常的,只是他去了高中以后,我不是很理解,浑浑噩噩,与舍友争高低。本来想写:初中不论好坏,身边还是有几个人的,到了高中,虽有另外两个体育特长生,余雄和谁来着,但总是自己如何,想了想,其实一直都是孤身一人。学生时代每天一起去教室,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算是亲密无间了,互相分享日常一些小事,关系还可以。但是有什么困扰,可能对方给你一些意见,或许只是倾听,也就如此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才是多亲密,如何才是不孤单呢。纵然身处在人流中,也是独单一人。跑题了
批判倒有很多,雨翔爸爸藏书只为炫耀,并且造福子孙;马保德或许能力不足以做教师,出本书就是文化人(他倒有些喜欢骈俪文的感觉,句子对仗,辞藻华丽,主旨不重要);罗天诚故作高深,小小年纪生死已看破,人生不过尔尔,不过初中生的这些想法行为之类的,没有大方向的错误,也都大差不差(这个倒不是什么批判,单纯记录);中考可以走体育特长生,买来的录取通知也是存在的,何况先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一时沸沸扬扬;可能还批判了教育体制的问题,不过中英文夹带的文章倒是让我有些不舒适,半土半洋,也有英文不好的缘故。
其实我不觉得逃夜会是如何大的处分,最严重的不过记大过,总不会没有书读,不必要如此的担心忧虑,不过学生时代不就是这样吗,似乎小的口角也是大事。记得高中时,我和舍友因为了什么事,想想竟不记得是什么缘故,可能只是约定一起回宿舍,谁没等谁之类的小事,同班的一整年,未再讲过话,似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那时也是幼稚,又很固执,性格使然吧。无论什么事,都不足矣让我们用死亡去解决,虽然这样并不能解决,也难免有朝一日我也会产生这种想法。
有些人的书评说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所以故事很细腻,就是周围的人,发生的事。这句话任何时候讲都是对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随着年纪渐长,越是如此觉得,以前可能觉得长大了如何如何,吃喝拉撒睡就占掉了一大半的时间,日子就在上班下班洗洗涮涮中溜走了。
读过了总是好的